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

作 者: 彭英
导 师: 廖敏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果园种草 有机碳库 作物量 动态变化特征
分类号: S15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果园种草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土地经营管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组分有机碳在含量,分布,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不同组分有机碳库之间及其与植物养分和产量的关系,以期为土壤肥力提升和培育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库的特征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其所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与不施肥相比,化肥较有机肥更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分别有利于较大粒级(>250μm)和较小粒级(<250μ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碳库质量和持续生产力。且对长期施肥下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MBC、WSOC、LFOC和POM—C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早期预示指标。(2)对长期施肥下作物养分及生物产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全N和全P总量表现为:籽粒>茎杆;水稻>大麦。全K为;大麦茎杆>水稻茎杆>水稻籽粒>大麦籽粒。施有机,无机肥提高了水稻茎杆和籽粒全N,全P,全K含量,其中有机肥对全N,全P的影响大于无机肥,全钾小于无机肥。施肥还降低了大麦茎杆和籽粒全N,全P,但提高了全K含量,其中,有机肥处理下的三个养分指标含量均大于无机肥。与CK相比,有机肥和化肥(除单施N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有机肥比无机肥的增加效果更为显著,其中,有机-无机配施高于单施有机肥,高量无机肥配施有机肥的增幅高于低量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另外,我们发现单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生物量。可见,化肥施用对提高水稻生物量具有显著作用。(3)对桃园种草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黑麦草处理>清耕处理>毛苕子处理;与清耕处理相比,果园种植黑麦草和毛苕子后,土壤SMBC, WSOC都显著增加了,其中,黑麦草较毛苕子增幅大;黑麦草处理土壤LFOC含量较清耕降低了6.45%。毛苕子提高了11.13%。而果园种植牧草后土壤HFOC含量均低于清耕处理。黑麦草和毛苕子处理较CK分别降低了1.73%和13.25%。同时果园种草显著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含量,其中增幅最大的为大团聚体(>250μm)粒级,并影响了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状况,导致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与清耕处理相比,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除<74μm),而毛苕子处理则显著降低了其含量(除>2000μm)。(4)对果园种草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库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草时间延长,各生草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夏季和秋季含量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气温不同导致有机质分解速率不同。黑麦草和毛苕子两种生草物料下SMBC含量均逐渐增加;而土壤WSOC含量为:黑麦草>毛苕子,均出现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黑麦草和清耕处理土壤LFOC浓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而毛苕子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黑麦草和毛苕子处理的土壤HFOC浓度先上升,最大值出现在采样初期(9.35g/kg),接着一直下降。而清耕处理在初期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直到桃树停止期才下降到最小值;黑麦草和毛苕子均能逐渐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黑麦草较毛苕子更先达到最大值,这与它们的分解速率有关。

全文目录


致谢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目录  12-14
第一章 绪论  14-25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4-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5
    1.2.1 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及稳定性  15-18
    1.2.2 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  18-19
    1.2.3 土壤有机碳对自然因素的响应变化  19-22
    1.2.4 土壤有机碳及其分组库对农业措施的响应变化  22-25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5-32
  2.1 研究内容  25-26
    2.1.1 长期施肥定位试验  25
    2.1.2 果园种草培肥试验  25-26
  2.3 研究技术路线  26-32
    2.3.1 研究区概况  27-28
    2.3.2 试验处理  28
    2.3.3 土样采集与预处理  28-29
    2.3.4 测定方法  29-32
第三章 长期施肥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  32-42
  3.1 前言  32-33
  3.2 结果与分析  33-40
    3.2.1 长期施肥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33
    3.2.2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3-35
    3.2.3 长期施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35-36
    3.2.4 长期施肥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36-38
    3.2.5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8-39
    3.2.6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库间的相关分析  39-40
  3.3 小结  40-42
第四章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养分的影响  42-48
  4.1 前言  42
  4.2 结果与分析  42-46
    4.2.1 长期施肥对作物氮素营养的影响  42-43
    4.2.2 长期施肥对作物磷素营养的影响  43-44
    4.2.3 长期施肥对作物钾素营养的影响  44-45
    4.2.4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5-46
  4.3 小结  46-48
第五章 果园种草土壤有机碳库特征  48-56
  5.1 前言  48-49
  5.2 结果与分析  49-55
    5.2.1 果园种草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49-50
    5.2.2 果园种草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0-51
    5.2.3 果园种草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51-52
    5.2.4 果园种草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52-53
    5.2.5 果园种草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53-55
  5.3 小结  55-56
第六章 果园种草土壤有机碳库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6-64
  6.1 前言  56
  6.2 结果与分析  56-62
    6.2.1 果园种草土壤总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6-57
    6.2.2 果园种草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7-58
    6.2.3 果园种草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8-59
    6.2.4 果园种草土壤轻组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9-61
    6.2.5 果园种草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影响  61-62
  6.3 小结  62-64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4-67
  7.1 研究结论  64-66
  7.2 研究展望  66-67
参考文献  67-77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2.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S511
  4.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5. 祁连山草地管理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影响,S812.2
  6.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X172
  7.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nirS)多样性的影响,X173
  8.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S158
  9. 赣南脐橙果园土壤养分供应的根际效应,S666.4
  10.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的相互作用,S158
  11. 长期施肥对麦玉两熟作物光合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S513
  12. 长期施肥褐土土壤磷素变化规律研究,S158
  13. 长期施肥下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团聚体颗粒组的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研究,S154
  14.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旱地团聚体特性及其无机磷分级研究,S158
  15. 长期施肥下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熟化过程中肥力的变化特征,S158.1
  16. 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质对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S153
  17.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S158
  18. 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S156
  19. 长期施肥对黑土锌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S153.6
  20. 长期施肥对我国三种典型土壤磷素化学特征的影响,S15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