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裴李岗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淀粉粒研究

作 者: 张永辉
导 师: 翁屹;张居中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食物 石磨盘 莪沟遗址 沙窝李遗址 石固遗址 岗时遗址
分类号: K8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植物一直是人类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是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多以淀粉粒形式储存于细胞中。淀粉粒在种子、块茎和块根等器官中含量特别丰富,而且淀粉粒能在考古地层中保存上万年。不同种属植物的淀粉粒在形态、大小、层纹、裂隙、消光等方面各有特征,因此可以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鉴定植物种类,这为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淀粉粒分析成为的一项新的分析手段,它通过先建立现代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形态标准,然后通过对比去鉴定从考古遗物、遗迹中获取的古代淀粉粒的种属,以进行器物功能、古代人类对植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其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大约距今8500~7000年。本文对裴李岗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郑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岗时遗址,密县莪沟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的15个石磨盘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15个石磨盘上共发现了1800多颗淀粉粒,可鉴定淀粉粒中比例最多的是橡子,占到总数的42.80%,其次是小麦族(23.89%)、粟黍或薏苡属(15.15%)、根茎类(0.27%)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淀粉粒无法鉴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石磨盘的功能具有多样性;②、橡子可能是当时先民的重要植物性食物来源之一。上述实验结果可为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同时,丰富的植物种类及组合也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吻合,从另一个角度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裴李岗文化概述  10-11
  1.2. 植物考古学概述  11-12
  1.3.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几个重要遗址的植物考古状况  12-13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13
  参考文献  13-16
第二章 淀粉粒残留物的分析方法  16-46
  2.1. 淀粉的基本概念  16-18
    2.1.1. 引言  16
    2.1.2. 淀粉的性质  16-17
    2.1.3. 国内外淀粉粒残留物研究的研究现状  17-18
  2.2. 现代淀粉粒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18-40
    2.2.1. 现代植物淀粉粒的提取方法  18
    2.2.2. 现代植物的淀粉粒形态  18-40
      2.2.2.1. 粟的淀粉粒形态  19-21
      2.2.2.2. 黍的淀粉粒形态  21-22
      2.2.2.3. 小麦的淀粉粒形态  22-23
      2.2.2.4. 大麦的淀粉粒形态  23-24
      2.2.2.5. 高粱的淀粉粒形态  24-26
      2.2.2.6. 薏苡的淀粉粒形态  26-27
      2.2.2.7. 水稻的淀粉粒形态  27-28
      2.2.2.8. 土豆的淀粉粒形态  28-29
      2.2.2.9. 山药的淀粉粒形态  29-30
      2.2.2.10. 红薯的淀粉粒形态  30-31
      2.2.2.11. 莲藕的淀粉粒形态  31-32
      2.2.2.12. 荸荠的淀粉粒形态  32-33
      2.2.2.13. 绿豆的淀粉粒形态  33-34
      2.2.2.14. 蚕豆的淀粉粒形态  34-35
      2.2.2.15. 豌豆的淀粉粒形态  35-36
      2.2.2.16. 青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  36-37
      2.2.2.17. 板栗的淀粉粒形态  37-38
      2.2.2.18. 麻栎的淀粉粒形态  38-39
      2.2.2.19. 几种坚果类果实的淀粉粒形态对比  39-40
  2.3. 古代样品中淀粉粒的分析方法  40-43
    2.3.1. 引言  40
    2.3.2. 器物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提取方法  40-41
    2.3.3. 土壤沉积物中淀粉粒残留物的提取方法  41-42
    2.3.4. 从牙结石中提取淀粉粒等残留物的方法  42
    2.3.5. 实验对照组的设计与污染排除  42-43
  2.4. 淀粉粒光学玻片标本的制作  43
  2.5. 淀粉粒的显微观察方法  43
  2.6. 古代淀粉粒残留物的鉴定方法  43-44
  参考文献  44-46
第三章 淀粉粒分析在裴李岗遗址中的应用  46-52
  3.1. 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基本内涵  46
  3.2. 研究材料  46-47
  3.3. 结果与分析  47-50
  3.4. 小结  50
  参考文献  50-52
第四章 淀粉粒分析在莪沟、石固等遗址中的应用  52-58
  4.1. 莪沟、石固等遗址的基本内涵  52-53
    4.1.1. 密县莪沟遗址的基本内涵  52
    4.1.2. 长葛石固遗址的基本内涵  52
    4.1.3. 新郑沙窝李遗址的基本内涵  52-53
  4.2. 研究材料  53
  4.3. 结果与分析  53-56
  4.4. 小结  56-57
  参考文献  57-58
第五章 植物考古的几种方法讨论  58-62
  5.1. 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的联合尝试  58-60
    5.1.1. 引言  58-59
    5.1.2. 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  59-60
    5.1.3. 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小结  60
  5.2. 几种植物考古研究方法对比  60-61
  参考文献  61-62
第六章 实验结果的考古学意义诠释  62-68
  6.1. 磨盘功能及农业起源相关问题讨论  62-64
    6.1.1. 关于磨盘功能的讨论  62-63
    6.1.2. 关于农业起源的讨论  63-64
  6.2. 裴李岗文化时期相关的环境与气候讨论  64-66
  参考文献  66-68
第七章 结语  68-70
  7.1. 论文小结  68
  7.2. 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  68-69
  参考文献  69-70
致谢  70-7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2

相似论文

  1.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植物性食物和取食生境模拟,Q958.12
  2. 常见食物中植物甾醇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和应用的研究,TS207.3
  3. 裴李岗文化的分期及考古类型探讨,K871.13
  4. 关于花岗石材高光泽度饰面形成机理的基础研究,TU564
  5.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K87
  6. 饮食考古初论,K87
  7. 京杭大运河廊道景观遗产的考证和研究,K87
  8.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K87
  9.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体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K87
  10. 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K87
  11. 《格古要论》蠡析,K87
  12. 蚌埠双墩春秋一号墓出土彩陶器有机残留物初步研究,K87
  13. 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K87
  14. 《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K87
  15. 从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看鲜卑、契丹的源流,K87
  16. 西安地区三千年来人牙齿测量特征演化的研究,K87
  17. 公众考古学与史前遗址信息阐释,K87
  18.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词语通释,K87
  19. 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考述,K87
  20. 中华民国政府的文物保护,K8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