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探析

作 者: 胡健男
导 师: 王跃新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三个世界 批判理性 证伪主义
分类号: N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卡尔?波普尔,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一生围绕科学、哲学和社会学进行研究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最大。他从分界和归纳问题进行探讨,批判了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提出了自己批判理性的“证伪主义”,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试错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对当时科学哲学界盛行的逻辑经验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此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生专向,摆脱了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狭隘逻辑经验主义的狭隘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具有欧陆哲学的整体主义倾向,以证伪原则、“三个世界”理论和知识进化理论为主要内容。近代科学哲学基本思想成型于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基于认识论的争论和人们关于归纳与演绎在方法论上的争论。这样一来,这两个争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如认识起点的问题,认知过程的问题和认识结果的问题都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直探讨的问题。早期的科学哲学一直围绕这些问题探讨,一度走入死角。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让人们从逻辑经验主义的死角中走出来,重新审视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知识增长问题及古老的心身关系问题。科学哲学研究由此获得新的活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就需要深入分析波普尔的这一系列思想。科学哲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在中国的追溯我们只能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而对波普尔思想的研究更晚,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的,80年代中期,波普尔的思想在中国大陆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思想的热情极为高涨,尤其是邱仁宗先生对波普尔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推广,在国内出现最早的介绍波普尔思想的学术著作是波普尔的自传《无穷的探索—波普尔思想自传》,在80年代,波普尔的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等相继得到翻译出版。以舒炜光为代表的那一时期科学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开对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波普尔去世之后,其科学哲学思想在中国大陆再一次掀起新的研究高潮。中国社科院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他去世专门召开了学术报告会。新世纪伊始,他百年诞生之际,他的思想再次在我国掀起研究高潮,可以说整个科学哲学研究都因此受益。第三次研究高潮至今方兴未艾,这次热潮中国内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波普尔,以新的视角来理解他的思想。围绕其著作的考证、探讨、分析和争论,大家全面深入的理解了波普尔的思想。本论文从科学哲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开始引入对波普尔思想体系的核心——证伪主义的介绍,首先是证伪原则,波普尔列举大量实例,深入分析,驳斥了传统证实主义的核心基础——归纳原则。包括“三个世界”理论,这“三个世界”依次是: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被依次称之为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对理性的批判突出强调对归纳的批判和人文科学的合理性的批判。知识进化论里分析了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从低阶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过程,以及联络脑作为意识和身体导向的桥梁性作用。最后简要评析其在社会学和历史学引起巨大影响的批判历史决定论,并从其核心批判角度以及社会进步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分析了这种批判的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1章 绪论  11-13
  1.1 引言  11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1.3 研究现状  11-13
第2章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思想  13-16
  2.1 证伪主义的内涵  13-15
    2.1.1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  13-14
    2.1.2 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14-15
  2.2 证伪主义的影响  15-16
第3章 波普尔哲学思想的结构  16-22
  3.1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16-17
    3.1.1 “三个世界”理论内容  16
    3.1.2 “三个世界”相互关系  16-17
    3.1.3 “三个世界”理论起源  17
  3.2 理性的批判  17-18
    3.2.1 主要思想  17
    3.2.2 核心要点  17-18
  3.3 波普尔思想的再分析——进化的历史结构  18-22
    3.3.1 宇宙的进化图景  18
    3.3.2 意识的“突现”  18-20
    3.3.3 心脑作用桥梁——联络脑  20-22
第4章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2-24
  4.1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22-23
    4.1.1 何谓“历史决定论”  22
    4.1.2 波普尔的批判  22-23
  4.2 历史传统的意义  23-24
结语  24-25
参考文献  25-28
致谢  28

相似论文

  1.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F09
  2. 批判理性主义视角上的历史观之批判,N02
  3. 法律概念的初步分析,D90
  4. 康德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B82-051
  5. 基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生态理性探析,X2
  6. 对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认知分析,N02
  7. 试论统一战线思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外交,D829
  8. 理性或情感: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B82
  9. 手·火·语言—元工具论,N09
  10. 审视官僚制,D035
  11. 波普尔实在论思想评析,B561
  12. 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比较研究,N02
  13. 模因顺应视角下的中国公益广告语言研究,H13
  14. 约瑟夫·阿伽西的科学文化观,N02
  15. 现代性批评的两翼:理性批判与审美救赎,I206.6
  16. 再论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A841
  17. 波普尔知识进化论述评,N031
  18.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初探,A841.6
  19. 对人工智能和虚拟社会的哲学思考,N02
  20. 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批判,N02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科学的哲学原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