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BiFeO_3/Bi_(3.25)La_(0.75)Ti_3O_(12)膜的介电弛豫行为及Ba(Zr_(0.15)Ti_(0.85))O_3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

作 者: 朱卫利
导 师: 李立本
学 校: 河南科技大学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关键词: 电介质 BFO/BLT膜 BZT陶瓷 麦克斯韦—维格纳机制 介电弛豫 相变弥散
分类号: O48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电介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应用广泛。其中BiFeO3(BFO)具有很高的铁电居里温度(1100K)和很高的磁性转变温度(尼耳温度620K),具备铁电性和磁性的双重性能,在多功能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大的漏电流问题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BaTiO3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且几乎不漏电,是做电容器的理想材料。然而较高的铁电居里温度(120℃)及介电常数对温度的敏感依赖限制了其在室温下的应用。1.黄凤珍等人用金属有机分解法(MOD)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BiFeO3(BFO)/Bi3.25La0.75Ti3O12(BLT)双层膜,结果发现,BLT层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漏电流,更重要的是双层膜呈现一种典型的介电弛豫行为。本文第二章认为BFO膜是漏电的弛豫铁电体,BLT膜是漏电的弛豫铁电体或漏电的铁电体,应用麦克斯韦—维格纳机研究了双层膜的这种行为。结果表明,BFO膜的弛豫特性显著影响BFO/BLT膜的介电弛豫行为。理论结果在温度高于400K时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推断BLT膜的多晶取向及其中的二价铁离子的扩散导致这个膜中出现杂乱无章的极性纳米微区,其弛豫特性在低温受到抑制;BFO膜的多晶取向导致BFO膜中出现极性纳米微区,其弛豫特性在高温得以实现。2.本文第三章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锆掺杂的钛酸钡陶瓷Ba(Zr0.15Ti0.85)O3(BZT)。对其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介电特性分别进行了测量,发现BZT表现出介电弥散和弛豫特点;而同样条件下制备的纯钛酸钡陶瓷却没有这种特性。用Smolenski成分起伏理论解释了弥散相变特性,并结合德拜弛豫理论分析了介电常数峰值与频率的关系,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用Arrhenius关系研究了BZT的高温弛豫现象,指出高温弛豫可能是由氧空位弛豫引起。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第1章 绪论  8-20
  1.1 电介质的概述  8-12
    1.1.1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过程  8-9
    1.1.2 电介质的极化弛豫  9-11
    1.1.3 电介质的物理特性及应用  11-12
  1.2 铁电体与铁电薄膜  12-15
    1.2.1 铁电体  12-13
    1.2.2 铁电薄膜  13-14
    1.2.3 BiFe0_3 和Ba(Zr_xTi_(1-x))0_3 研究进展  14-15
  1.3 铁电体有关理论  15-19
    1.3.1 朗道理论  15-17
    1.3.2 热力学理论  17-18
    1.3.3 其它理论  18-19
  1.4 研究动机及主要内容  19-20
第2章 BiFe0_3/Bi_(3.25)La_(0.75)Ti_30_(12)膜的介电弛豫行为研究  20-32
  2.1 引言  20-21
  2.2 理论分析  21-27
    2.2.1 BFO 膜的介电常数分析  22-23
    2.2.2 BLT 膜的介电常数分析  23-25
    2.2.3 两层膜的介电常数分析  25
    2.2.4 参数α的拟合  25-27
  2.3 结果与讨论  27-31
  2.4 本章小结  31-32
第3章 锆钛酸钡 Ba(Zr_(0.15)Ti_(0.85))0_3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32-42
  3.1 引言  32-33
  3.2 实验  33-34
    3.2.1 实验仪器  33
    3.2.2 实验过程  33-34
    3.2.3 样品分析  34
  3.3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34-41
    3.3.1 样品结构与形貌  34-35
    3.3.2 BaTi0_3 和Ba(Zr_(0.15)Ti_(0.85))0_3 陶瓷的介电性能及比较  35-36
    3.3.3 Ba(Zr_(0.15)Ti_(0.85))0_3 陶瓷的介电常数峰值与频率的关系  36-40
    3.3.4 Ba(Zr_(0.15)Ti_(0.85))0_3 陶瓷的高温弛豫机制与激活能  40-41
  3.4 本章小结  41-42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2-43
参考文献  43-47
致谢  47-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8

相似论文

  1. 汽车非导电燃油管路的静电释放技术研究,U464.136
  2. 电介质刻蚀设备生产效能提升研究,TN405
  3. 超短脉冲激光与透明电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TN249
  4. 表面等离子体在金属—电介质—金属结构内的传输特性,TN25
  5. 无机纳米掺杂LDPE电树枝老化特性的研究,TB383.1
  6. 纳米MgO/LDPE复合介质电荷行为及耐电强度的研究,TM215
  7. 非线性绝缘电介质介电特性测试系统软件开发,TP274
  8. 聚合物基非线性复合电介质极化和退极化特性的实验研究,TM215.92
  9. 宽频带高增益天线的设计与实现,TN822
  10. 金属—电介质周期膜结构的亚波长成像,O433.4
  11. 刻蚀腔环境对电介质刻蚀混合制程的影响研究,TN305.7
  12. 埋入式电容器复合电介质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的研究,TB33
  13. BaTiO_3基铁电陶瓷性能研究,TQ174.75
  14. BZN陶瓷介电性能研究,TQ174.75
  15. 电介质陶瓷的微波烧成研究,TF124.3
  16. 短脉冲激光对材料的作用及破坏机理研究,TN249
  17. 新型全电介质平板结构负折射性能的模拟分析,O435.1
  18. 充满型钨青铜铌酸盐陶瓷的结构与性能,TQ174.1
  19. 低温电介质电气特性测试系统的研制,TM215
  20. 开放体系下电介质上的电润湿的研究,TH117.2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固体物理学 > 固体性质 > 电学性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