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现场评价

作 者: 宋挺博
导 师: 杨磊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关键词: EMG 心电 劳动负荷 现场调查 工效学评价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分类号: R1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病逐渐受到控制,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OMSD)越来越多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工作场所中除了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职业有害因素外,同时存在许多其他不良的因素或负荷,例如:手工搬举(Manual lifting)、静态作业、非生理的劳动姿势、甚至不合理的劳动组织。这些因素可以从工效学上分析评价,在此称为不良工效学因素。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场所中的不良工效学因素有关。这些工效学因素对人体影响是综合性的,交互作用的。而且,接触这类因素不仅会导致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工作效率,甚至还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正确、综合地评估工人的劳动负荷或危险因素,对于降低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均有积极意义。国外对劳动负荷或因素的评估研究有多年的历史,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自评法、调查问卷、观察法、直接测量法,又可分为:主观方法、客观方法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观察法。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现场使用的、较为系统的评估方法。因此,在第一部分研究我们引用了英国Surrey大学Rohen研究中心研制的快速接触检查法(Quick Exposure Check),在某造船厂和汽车厂对工人劳动负荷及其有关因素进行观察和评价,目的在于检验QEC方法在我国实际生产劳动中的可使用性。第二部分则采用肌电(electromyography, EMG)和心电这种直接测量法来测定和评价工人在生产操作时的劳动负荷。将不良工效学因素或劳动负荷接触的水平与先前在上述工厂肌肉骨骼疾患流行病调查的结果加以比较。旨在为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的现场评价提供适用的方法。第一部分QEC方法在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接触评价的应用目的探讨QEC在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现场评价我国现场研究中的可使用性以及评价结果可靠性。方法在某造船厂和汽车制造厂,应用QEC观察不同工种162名工人的操作,评价其劳动负荷。根据调查结果,评估QEC的可信度,并分析劳动负荷QEC分值、危险因素接触等级与工人肌肉骨骼疾患的关系。结果QEC评分在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ICC为0.71-1,不同观察之间的可信度spearman系数为0.61-1。在造船厂,不同工种危险因素接触水平(QEC总分)为管工>装配工>电焊工;在汽车厂为电焊工>冲压工>机加工>铸造工>装配工。运动系统接触严重程度最高的为背和颈,其次是肩和手腕。除颈部评分结果不同工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身体部分评分结果不同工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身体某部位QEC分值与其年患病率相关分析表明,在肩相关系数r2=0.670,手腕r2=0.740,腰(静态作业)r2=0.958,P均<0.05,而在腰(动态作业)r2=-0.193,P>0.05。显示这些部位的接触水平与其疾患发生率密切相关。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背部静态中等水平结果与肌肉骨骼疾患呈负相关,其他接触等级严重程度与相应的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快速接触检查表QEC可用于造船和汽车制造工人接触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的现场评价,方法具有一定可信度。快速检查表评价接触水平与对应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密切相关,证实QEC在我国现场负荷评价上具有可靠性。颈部负荷在不同工种均非常高,且不同工种之间无差异。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腰部动态负荷为肌肉骨骼疾患保护因素,静态负荷证实为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劳动负荷的现场测定目的以现场测定的肌电指标(MVE%)来反映劳动负荷,并探讨它与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病因学联系。方法在造船厂和汽车制造厂主要工种,随机抽取4-5名工人为测试对象。造船厂主要工种包括:电焊工、电工、装配工、管工和设计员。汽车制造厂:装配工、铸造工和机械工。在正常作业时,通过遥测表面肌电图仪记录左右侧斜方肌的和第3腰椎(L3)水平的左右侧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同时,使用长时程心电图仪器记录心率变化。以工人最大随意收缩时的肌电信号作为参比,求得肌电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the percent of maximal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表示肌电信号时域指标的肌电幅度值。采用时域MVE%指标比较分析各肌肉肌电信号在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探讨MVE%值与受试工人慢性肌肉骨骼疾患之间关系。结果在造船厂,不同工种工人的心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管工>电焊工>装配工>电工>设计员,在汽车制造厂为冲压工>铸造工>机械工>装配工,其中管工心率达到107次/分,冲压工心率达到108次/分。造船厂不同工种工人右侧斜方肌MVE%由高到低在依次是:管工>电工>电焊工>装配工>设计员。汽车制造厂:铸造工>机加>装配工;右侧L3水平竖脊肌MVE%在造船厂不同工种工人由高到低依次是:装配工>电焊工>管工>设计员>电工;在汽车制造厂:铸造工>机械加工>装配工。其中,腰背竖脊肌MVE%普遍高于斜方肌,左右侧肌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背竖脊肌MVE%均高于40%,且在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某部位肌肉MVE%与该部位肌肉骨骼疾患病率与之间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r2=0.757-0.846, P<0.05);然而,各肌肉RMS与肌肉骨骼疾患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除右侧L3竖脊肌与患病率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肌肉的MVE%与患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最低的对照组(设计员)L3左右侧竖脊肌MVE%却稍高于造船厂电工;左右侧斜方肌高于汽车厂装配工。讨论在现场中可以实现以肌电MVE%、心率(次/分)测定结果表示不同工种工人的劳动负荷,只是高低顺序有不同,这些指标分别反映了不同身体部位在劳作时的负荷与应激。肌电MVE%与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呈密切相关,提示过高的局部肌肉应激与此类疾患的病因学联系。同时也证实了在表面肌电图在现场中使用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0
英文摘要  10-15
前言  15-19
第一部分 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现场接触评价  19-35
  1. 对象与方法  19-23
  2. 结果  23-32
  3. 讨论  32-35
第二部分 劳动负荷的现场测定  35-45
  1. 对象与方法  35-40
  2. 结果  40-43
  3. 讨论  43-45
全文总结  45-48
参考文献  48-53
综述  53-67
  参考文献  62-67
致谢  67-68
附录  68-71

相似论文

  1.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及心电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TH772.2
  2. 基于DSP和单片机的可调参数心电信号发生器的设计,TP368.12
  3. 可穿戴心电信号质量综合评估及节律分析系统,TN911.7
  4. 心电信号时间不可逆性分析和胎儿心电信号提取方法研究,TN911.7
  5. 心电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研究,TN911.7
  6. 基于飞思卡DSC和GPRS的远程无线心电监护系统,TH772.2
  7. 铁路路堤震陷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U213.11
  8. 基于低成本处理器的心电信号诊断技术,R318.0
  9. 心电电极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R318.6
  10. 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波形分类及冠心病自动诊断,TN911.7
  11. 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研究,TH772.2
  12.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54
  13. 心电信号的去噪与QRS波检测算法研究,TH772.2
  14. 基于STM32的便携式心电图仪的设计与实现,TH772
  15. 基于ARM的便携式心电仪的设计与实现,R318.6
  16. 人体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程度与临床可修复时限的研究,R651.3
  17. T波电交替和心率变异分析方法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探讨,R541.7
  18. 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设计,TP29-AI
  19. 基于分形的心电信号压缩技术的研究,TN911.7
  20. 样点交织连续波时分复用传输系统及其应用研究,TN914.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劳动卫生 > 职业性疾病预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