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欠发达县域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

作 者: 闫霄羽
导 师: 周凯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制度安排 县域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合作金融
分类号: F8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具体到农村金融方面,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使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建立符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农村金融制度,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幅员辽阔,东南沿海与西部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故而,农村金融制度在各地也有很大的差别。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里,民众最迫切需要的金融制度是什么?如何构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金融制度?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以邛崃市为代表的欠发达县域经济中,农村地区的民众最需要的是合作金融制度。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的材料、数据,研究在欠发达县域中合作金融制度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合作金融制度。农村金融制度是由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这“三驾马车”相互补充构成的。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基层的网点机构,对农户惜贷;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不完善,成为专注于粮棉油收购的贷款银行;只有作为合作金融载体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占据垄断地位,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承担着“支农”的重任。合作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将简要概述与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相关的理论。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原因及其实质:即是由中国社会向自由竞争的社会体制转变和农民分散化双重原因所导致。分散的农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始终位于社会资源分配的末端,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分阶段地回顾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重要启示:一个人民集资,政府代管,本质上只注重商业可持续性的合作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关注农民的小额贷款需求的。最后,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研究如何构建欠发达县域中的合作金融制度,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文章结构及其创新点等。第二章简要阐述与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相关的理论,梳理前人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的文献。本章首先对制度的定义、决定与功能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其中包括马克思对制度的研究,区分新、老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对制度的认识。从中得出:农村金融制度即是在农村地区人们由于金融需求而产生的经济行为规则,包含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这些行为规则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次,本章对合作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一个系统的回顾。简述了基督教的合作思想、国家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无政府主义的合作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以及中国的合作思想,并分类概述了各种合作经济学派及其原则。然后,根据国内外学者划分的农户行为类型,系统介绍了“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以及黄宗智提出的“拐棍逻辑命题”,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户特殊经济行为的研究。最后,分别按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角度分类,对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在第二章对相关理论的评述基础上,第三章首先描述欠发达县域农村整体制度环境,进而引出合作金融制度。要从本质上理解和解释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仅仅从金融的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在研究中国农村的金融制度安排时,应该将其放在“三农”问题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在详细阐述我国“三农”问题存在的制度性原因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制度等决定性因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章首先从农村的基本制度入手,研究“三农问题”的根源。本文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是由于中国社会向自由竞争的社会体制转变和农民分散化双重原因所导致。、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农业的相对落后成为必然趋势。而只有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强有力的组织,才能增强其谈判能力,才能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有话语权。然而,分散的农民之间要联合,其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因此,引出了对合作金融的研究。即在农村地区,组建合作金融组织,进而构建合作金融制度,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径。第三章的论述为下面将要讨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村合作基金会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背景。第四章主要分析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合作性质的异化问题。着重分析两大金融机构:一是,当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二是曾经存在过十几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本章首先回顾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发展、改革历程,并按照中央的重要指导文件将其历程分为主要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96年以前,农信社的改革主要以增强农信社的独立性,放大其自主经营权为主,并且在组织上恢复“三会”。第二个时期为1996年至2003年,以1996年的行社分离为农信社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农信社摆脱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束缚,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农信社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县联社、省联社逐渐加强对基层农信社的业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全权对其行使监管职能。第三个时期为2003年至今,2003年6月,中央发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从此拉开了新一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序幕。本轮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银监会通过《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把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分为资格股和投资股,规范了农信社股权结构的管理。两类混合型的股权设置决定了农信社的产权性质是股份合作制。其次,通过回顾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程,总结合作金融制度的经验教训,为后文论述合作金融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前车之鉴。第五章结合实地调研的资料、数据,系统地论证了在类似四川省邛崃市这样的欠发达县域经济里,合作金融制度有其存在、发展的条件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建立符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合作金融制度。本章首先通过整理、分析在邛崃市实地调研的数据、直接采访收集的一手材料,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对当地农村经济状况、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情况以及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从而真实描述了类似邛崃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制度现状,揭示了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及当地农户的融资行为特征。最后,综合分析如何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设性地提出了构建合作金融制度的要点以及具体实施步骤,为重塑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第六章着重介绍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外延扩展,在对合作金融制度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章首先肯定了合作金融制度的社会功能和大力推进其发展的必要性,进一步从两个方面介绍合作金融制度的延伸。一是,介绍合作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关系,并提出在农村建立“三位一体”的多层次金融制度,实现资源互补;二是,介绍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村专业协会的关系,并提出构想:专业协会可以与合作金融组织联合发展为综合农协,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此外,本文关注的合作金融制度进而涉及到的民权理论,这是一种建设而非破坏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合作金融制度的研究,试图说明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合作金融制度的存在能够通过经济、政治等途径有力的保障农民的利益,补充现有农村金融制度的不足,满足民众的融资需求,对提高农村地区民众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3
1. 导论  13-18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3-15
  1.2 研究对象  15
  1.3 研究方法  15-16
  1.4 文章的结构  16-17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17-18
2. 文献综述  18-33
  2.1 对于制度的定义  18-21
    2.1.1 马克思对制度的研究  18-19
    2.1.2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研究  19-21
    2.1.3 一个简要的评述  21
  2.2 关于合作思想的文献综述  21-26
    2.2.1 基督教的合作思想  21-22
    2.2.2 国家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22
    2.2.3 无政府主义的合作思想  22
    2.2.4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22-23
    2.2.5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  23
    2.2.6 中国的合作思想  23-24
    2.2.7 各种合作经济学派及其原则  24-26
  2.3 关于农户行为类型的研究  26-29
    2.3.1 理性小农命题  26-27
    2.3.2 道义小农命题  27
    2.3.4 拐棍逻辑命题  27-28
    2.3.5 中国学者关于农户行为的争论  28-29
  2.4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  29-33
    2.4.1 按研究的对象分类  29-31
    2.4.2 从研究的角度分类  31-33
3.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制度性原因分析  33-41
  3.1 农村基本制度的转变  33-35
    3.1.1 制度转变导致农民分散化  33-34
    3.1.2 农民联合的困境  34-35
  3.2 生产要素流出农村  35-37
    3.2.1 劳动力与技术的流失  35
    3.2.2 资本的外流  35-37
  3.3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途径  37-41
    3.3.1 三农问题的实质  37-39
    3.3.2 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  39-41
4. 合作金融制度的前车之鉴  41-50
  4.1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41-46
    4.1.1 1996年以前的发展历程  41-43
    4.1.2 1996年至2003年的发展历程  43-44
    4.1.3 2003年至今的发展历程  44-46
  4.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46-48
    4.2.1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的历史背景(1984-1992)  46
    4.2.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1993-1995)  46-48
    4.2.3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整顿(1996-1999)  48
  4.3 合作金融制度的经验总结  48-50
    4.3.1 农信社的经验教训  48-49
    4.3.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教训  49-50
5. 构建欠发达县域中的合作金融制度  50-64
  5.1 四川省邛崃市农村地区具有合作金融制度存在的土壤  50-60
    5.1.1 邛崃县域经济概况  50-54
    5.1.2 四川省邛崃市农村地区农户融资需求状况  54-60
  5.2 怎样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金融制度  60-64
    5.2.1 构建合作金融制度的几个要点  60-62
    5.2.2 构建合作金融制度的步骤  62-64
6. 关于合作金融制度的政策建议  64-70
  6.1 对合作金融制度的再认识  64-66
    6.1.1 有利于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64-65
    6.1.2 有利于基层民主与农村稳定  65-66
  6.2 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66-67
    6.2.1 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  66-67
    6.2.2 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67
  6.3 合作金融与合作经济的联系  67-70
    6.3.1 合作金融应与合作经济互相延伸  68
    6.3.2 组建综合农协的建议  68-70
参考文献  70-73
后记  73-75
致谢  75-76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6-77

相似论文

  1.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2. 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205
  3. 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F127
  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F832.35
  5. 抗战时期四川农业贷款探析,K265
  6.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超梯度模型”探索,F127
  7. 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127
  8. 玉溪市“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F812.2
  9. 基于公司制度安排现状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F276.6
  10.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1. 省管县与市管县:县级城市的增长动力和制度探讨,F127
  12. 攸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F127
  13. 基于大圣文化品牌战略的顺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G127
  1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法律困境及对策,F832.35
  15. 论地方政府职能与县域经济发展,F127
  16.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G80-05
  17.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和改革中的相关问题研究,F832.35
  18.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F127
  19.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F320;F224
  20. 农行WC县支行在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研究,F832.35
  21.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F8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银行体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