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轴应变硅MOS器件的自热效应研究

作 者: 刘冰洁
导 师: 刘红侠
学 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关键词: 双轴应变硅MOS器件 自热效应 热阻 薄虚拟衬底 栅漏电流
分类号: TN38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等比例缩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摩尔定律,应变硅MOS器件成为后硅时代研究的热点。应变硅技术通过拉伸或压缩硅晶格提高沟道载流子迁移率,在不减小器件尺寸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器件性能;同时应变硅技术与传统体硅工艺兼容,减少了改善工艺设施所带来的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研究应变硅MOS器件的性能以及可靠性问题也日益重要。论文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单轴应变和双轴应变的引入方法,并从能带结构方面论述了应力导致载流子迁移率增强的机理。论文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热阻模型,对双轴应变硅MOS器件的自热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模型的建立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1、短沟道MOS器件中,热产生率的最大值偏离沟道,热传导深入漏区;2、小尺寸MOS器件中,栅/栅氧/沟道界面热阻、器件接触热阻不可忽略;3、沟道材料热导率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温度、掺杂浓度、材料厚度相关的。对不同尺寸的MOS器件,比较了其热阻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基于模型计算公式,提出了在器件结构方面的几点优化措施,并且采用ISE-TCAD软件对优化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薄虚拟衬底技术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可减弱自热效应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比体硅MOS器件、厚虚拟衬底和薄虚拟衬底MOS器件的直流、交流输出特性,证实了薄虚拟衬底MOS器件可有效控制自热,并且其击穿特性、栅漏特性也比厚虚拟衬底器件有所改善。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1
  1.1 应变硅技术的研究目的与发展现状  7-8
    1.1.1 应变硅技术研究目的  7-8
    1.1.2 应变硅技术的发展现状  8
  1.2 应变硅MOS器件自热效应的研究意义  8-9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9-11
第二章 应变硅MOS器件的物理特性  11-23
  2.1 应变硅中载流子迁移率增强机理  11-17
    2.1.1 张应力下电子迁移率的增强  11-14
    2.1.2 压应力下空穴迁移率的增强  14-15
    2.1.3 Si/SiGe界面的能带结构  15-17
  2.2 应变硅MOS器件结构  17-21
    2.2.1 应变硅MOS器件分类  17-20
    2.2.2 双轴应变硅材料位错分析  20-21
  2.3 本章小结  21-23
第三章 应变硅MOS器件热特性分析  23-33
  3.1 器件设计中的热特性  23-25
    3.1.1 体硅晶体管  24
    3.1.2 非传统晶体管  24-25
  3.2 半导体材料中的热产生和热传导  25-27
  3.3 准弹道二极管的热仿真  27-32
    3.3.1 漏端焦耳热  28-31
    3.3.2 源的电热冷却  31-32
  3.4 本章小结  32-33
第四章 双轴应变硅MOS器件热阻模型的建立  33-47
  4.1 硅材料的高温热导率模型  33-39
    4.1.1 高温下纯净体硅的热导率  34-35
    4.1.2 高温下掺杂体硅的热导率  35-37
    4.1.3 高温下纯净薄硅层的热导率  37-38
    4.1.4 高温下掺杂薄硅层的热导率  38-39
  4.2 金属界面热阻  39-41
    4.2.1 MOSFET边界热阻  39-40
    4.2.2 MOSFET接触和通孔热阻  40-41
  4.3 双轴应变硅MOSFET的热阻模型及模型验证结果  41-44
    4.3.1 双轴应变硅MOSFET的热阻模型  41-43
    4.3.2 模型验证结果  43-44
  4.4 双轴应变硅MOSFET的结构优化  44-46
  4.5 本章小结  46-47
第五章 薄虚拟衬底应变硅MOS器件的研究  47-61
  5.1 薄虚拟衬底制造工艺  47-51
    5.1.1 低温生长  47-48
    5.1.2 C掺杂  48-49
    5.1.3 He离子注入  49-51
  5.2 薄虚拟衬底应变硅MOS器件的电热特性  51-54
    5.2.1 薄虚拟衬底应变硅MOS器件的自热效应  51-53
    5.2.2 薄虚拟衬底应变硅MOS器件的击穿特性  53-54
  5.3 薄虚拟衬底应变硅MOS器件的栅漏特性  54-59
    5.3.1 栅漏电流模型  54-57
    5.3.2 应力导致栅漏电流特性  57
    5.3.3 栅漏电流的产生机理  57-59
  5.4 本章小结  59-61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63
致谢  63-65
参考文献  65-69
研究成果  69-70

相似论文

  1. 高湿环境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TS101.923
  2. 降低换热表面自由能的镀层制备和阻垢特性研究,TK172
  3. 功率器件热阻的测量分析,TN407
  4. 固体界面接触热阻及导热系数测量的实验研究,TK124
  5. 晶体管温升测试的仿真评估,TN32
  6. 表面沟槽对封装界面热阻的影响研究,TN605
  7. 功率模块热传导的研究,TN386
  8. 服装面积因子及其热阻测评研究,TS941.17
  9. 面料热阻湿阻测量方法的研究,TS941.15
  10. 大功率LED器件的热学研究,TN312.8
  11. 含石墨烯层的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电—热—力特性研究,TN303
  12. 对称式织物热阻测量实验装置研究,TS101.923
  13. 结晶器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的完善及保护渣传热特性研究,TF777
  14. 大功率LED路灯散热分析与设计,TM923.34
  15. 基于热管结构的多芯片大功率LED照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TK172.4
  16. 粘接空洞对双极型功率晶体管影响的分析及模拟,TN323.4
  17. 电热双功能隐身衣的理论设计,O482
  18. SnInBi低熔点热界面材料的传热性能及结构分析,TB34
  19. 用于连接吸附剂与吸附床的胶粘剂研究,TQ430.1
  20. 大功率LEDD灯散热分析与设计,TM923.34
  21. 低温固体接触界面热阻分析与仿真研究,TK1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半导体技术 > 场效应器件 >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器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