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部崛起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作 者: 王改
导 师: 谢韬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结构分析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其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原材料基地和工业基地,在我国的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计划经济时期,中部地区担负着国家粮食供应和工业发展的重担,一度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率先起飞和西部地区的快速跟进,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与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也逐渐丧失,“中部塌陷”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上个实际9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民工潮”,被视为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受到区域经济发展部平衡的影响,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则成为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农村居民大量外出务工,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大量农村居民的外出可能会影响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受到这种打工经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一般会选择外出打工而放弃学业,据笔者访谈过的10多个青少年中,基本上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辍学,这会影响到支撑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这表明了在经过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央针开始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举措,表达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正是站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高度,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立足中部地区“三农”实际,从劳动经济学与行政管理理论出发,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考察了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简单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中部地区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国内外学者对人口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的介绍,在这个文献综述中,主要引用了R.赫伯尔提出的“推拉理论”、二元经济模式下的刘易斯模型、费-拉尼斯模型、西奥多·舒尔茨的“三态论”和刘易斯模型的修正模型托达罗模型,还简单介绍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和战略思考。在本章中重点介绍的是刘易斯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模型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的经典理论,但是该模型也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其理论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该模型提出了修正意见,特别是托达罗模型,这个理论剔除了刘易斯模型的不合理因素,相对而言,这个模型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情,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分析了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鉴于相关数据的限制,本文以湖北省为例,把1979年以来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并进而根据钱纳里三类产业价值结构模式和劳动力结构模式,结合湖北省三次产业的比例,对湖北省待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做了初步的估算。这部分的大量数据由中部崛起网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网得来,是论文写作时期(2009年4,5月)的最新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转移劳动力的特征:省外就业为主,大部分流向东部地区;以青壮年男性居多,整体素质偏低,但相对素质较高;政府组织的有序转移较少,多数依靠劳动力自身的社会网络。接着又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崛起的重大意义,由于中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粮仓”,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这个因素为基础,其后才来考虑中部地区的自身发展,因此本章主要从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升级来分析其意义。第四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的负面影响。鉴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基本政策的考虑,本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业用地的负面影响:虽然技术的发展可以替代人力的投入,但是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仍然造成了农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而且会蔓延农地抛荒现象,客观上减少了农业用地,没有使农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会给当地政府以及输入地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流失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发展后劲不足,使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加剧,对流动家庭的家庭生活和后代也存在负面影响。第五章从宏观层次上总结了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刘易斯拐点,通过对刘易斯拐点的两个基本特征来分析中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状况;针对中部地区大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现状;通过政府干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进而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是否需要政府干预;最后从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来分析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第六章在第五章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充分认识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流转的重大意义;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渠道;化危机为转机,以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经济手段,缓解中部地区人才流失;中部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由于中部地区的土地流转只是民间的私自行为,还不够规范,与此同时,同样面临劳动力转移的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章借鉴了西部地区的相关经验。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分析内容,强调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农业部门的内部就业。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针对中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严重不协调的现象,提出加大对小城镇的支持力度,本文认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会缓解大量劳动力无序流入大城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中部地区的所有制的合理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中部城市圈的发展瓶颈。2中部地区的能地流转只是农村居民的私自行为,不够规范化,本文借鉴了试点城市成都的经验,提出了中部地区农地合理流转和发展综合性的农业产业集团的对策,认为大力拓展农业内部就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3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外出务工人员缺乏技能实际,用职业教育串联两者,以高等教育结合职业教育,达到两难自解的目的。本文的不足及有待后续研究的地方:1由于论文写作时期没有完整的返乡农民工的研究数据,本文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经济危机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这种分析是肤浅的。2本文是从宏观层次分析中部地区劳动力,因此忽视了对个体的分析。同时由于个人技术问题和时间限制,本文的分析技术略显浅薄。3本文是从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入手来进行分析,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没有充分突出中部地区的特点,尤其是与西部地区的区别。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8
Abstract  8-13
1. 绪论  13-17
  1.1 选题背景  13-1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5
  1.3 概念界定  15-17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17-27
  2.1 人口流动理论主要观点  17-18
    2.1.1 对人口流动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17
    2.1.2 关于人口流动结果的研究  17-18
  2.2 人口流动模型主要观点  18-23
    2.2.1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  18-20
    2.2.2 费-拉模型  20
    2.2.3 舒尔茨的"三态论"  20-21
    2.2.4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  21-22
    2.2.5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23
  2.3 人口流动模型的借鉴意义  23
  2.4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23-25
    2.4.1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4-25
    2.4.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研究  25
    2.4.3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  25
  2.5 对我国学者的相关分析的评价  25-27
3.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意义  27-34
  3.1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7-30
    3.1.1 转移进程  27-28
    3.1.2 对中部地区(以湖北为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初步估算  28-30
  3.2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30-33
    3.2.1 省外就业为主,大部分流向东部地区  30-31
    3.2.2 以青壮年男性居多,整体素质偏低,但相对素质较高  31-32
    3.2.3 政府组织的有序转移较少,多数依靠劳动力自身的社会网络  32-33
  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崛起的重大意义  33-34
    3.3.1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33
    3.3.2 劳动力转移是实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本要素  33-34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的总体影响  34-40
  4.1 对中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34-35
  4.2 农村劳动力流动造成农业外部不经济  35-36
  4.3 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及综合管理的影响  36-37
  4.4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7-40
5.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0-49
  5.1 中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是否来到  40-43
  5.2 合理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才能缓解就业压力  43-45
    5.2.1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3-44
    5.2.2 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影响  44
    5.2.3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影响  44
    5.2.4 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44-45
  5.3 中部地区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劳动力转移  45-47
    5.3.1 政府干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45-46
    5.3.2 做好劳动力转移是地方政府的义务  46-47
  5.4 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  47-49
6. 政策借鉴和建议  49-59
  6.1 充分认识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流转的重大意义  49-50
  6.2 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渠道  50-52
    6.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50-51
    6.2.2 扶植综合化的农业产业集团  51-52
  6.3 经济危机是中部地区加速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契机  52
  6.4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52-53
  6.5 通过市场经济手段,缓解中部地区人才流失  53-54
  6.6 统筹城乡发展  54-57
    6.6.1 中部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54-56
    6.6.2 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56-57
  6.7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  57-59
结语  59-60
主要参考文献  60-63
后记  63-64
致谢  64-65

相似论文

  1. 音乐结构自动分析研究,TN912.3
  2. 柔性、刚性混配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表征,O621.1
  3. 海水珍珠染色机理及染色工艺优化研究,TS933.23
  4. 广义系统的结构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N945.1
  5.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6. 新型金华酥饼烤炉的研究,TS210.3
  7. 行星驱动式深松机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S222
  8. 蚕蛹蛋白ACE抑制肽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S886.9
  9. 乳酸菌胞外多糖化学组成的研究,TS201.3
  10.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11. 150吨平头塔式起重机整机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TH213.3
  12.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205;F127
  13. DAST晶体的原料合成与晶体生长,O782.1
  14. 单层工业厂房可靠性评定管理研究,TU311.2
  15. 计及成形因素预测汽车钢圈多轴疲劳寿命的研究,TG386
  16. 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力提升研究,F127
  17. 变工况航天器太阳电池翼在轨热—结构分析,V442
  18. 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F249.2;F224
  19. 女装肩部造型相关因子分析,TS941.2
  20. 辽宁省丹东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F323.6
  21. 某减速器结构分析与优化,TH132.46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