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运动学指标的比较研究

作 者: 戴哲伟
导 师: 马俊明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跳远 三级跳远 优秀男子运动员 运动学特征
分类号: G82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田径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整体水平与世界水平仍有一段差距,尤其是跳跃类和短跑类项目与世界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相差甚远。我国男子的跳远三级跳远的全国纪录分别是8.40米和17.58米,而世界纪录则分别是8.95米和18.29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巨大的差距,这严峻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国许多优秀体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大家都知道,在奥运会上,历来是得田径者得天下,如果我们在田径事业中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体育大国。运动实践中,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往往也是优秀跳远兼项运动员,虽然跳远和三级跳远在起跳上有所不同,但三级跳远助跑和跳远助跑的目的和任务是一致的,都是要尽量发挥最大的速度,为起跳做准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高速录像拍摄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优秀男子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后两步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优秀男子在这两个项目助跑上各个运动学指标上存在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找出引起差异的原因,提供一些两个项目在助跑技术差异方面的详细数据,为科学区分我国男子跳远和三级跳远助跑技术的差异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男子跳远和三级跳远助跑技术,供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参考借鉴。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跳远组在助跑最后两步支撑阶段和着板瞬间这七个时相中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均大于三级跳远组,其中倒一步着地瞬间存在显著差异性,着板瞬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性;跳远组在倒一步支撑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量要比三级跳远组大,存在显著差异性;三级跳远组身体重心七个时相的垂直速度中有五个时相大于跳远组,并且在着板瞬间这一时相,存在显著性差异。2.相比较跳远组,三级跳远组在助跑倒一步离地瞬间垂直速度的偏大、大腿夹角过大和离地角的偏大,使助跑倒一步着地瞬间和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比跳远组大。助跑最后一步缓冲阶段较大的缓冲幅度及较大的摆动腿大腿角速度为跳远组运动员肌肉的弹性势能的储存和利用创造了条件。3.与跳远组相比较,三级跳远组在助跑倒一步缓冲阶段更好的利用了大腿夹角这一技术特征,“交剪”的速度比跳远运动员快,以及较小的缓冲幅度使三级跳远组在缓冲阶段水平速度上得到了更好的保持,但在弹性势能的储存和利用仍有欠缺。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前言  8-9
2 文献综述  9-15
  2.1 对跳远三级跳远助跑的研究  9-15
    2.1.1 有关助跑速度的研究  9-11
    2.1.2 有关助跑速度与助跑速度利用率的研究  11-13
    2.1.3 有关助跑最后二步技术的研究  13-15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7
  3.1 研究对象  15
  3.2 研究方法  15-17
    3.2.1 文献综述法  15
    3.2.2 专家访谈法  15-16
    3.2.3 高速录像拍摄法  16
    3.2.4 图像解析法及数据处理  16
    3.2.5 数理统计法  16-17
    3.2.6 运动学指标的确定  17
4 结果与分析  17-37
  4.1 助跑最后两步运动学特征研究  17-34
    4.1.1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特征分析  17-20
    4.1.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20-22
    4.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垂直速度特征分析  22-23
    4.1.4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23-25
    4.1.5 助跑最后两步着地角、离地角相关分析  25-27
    4.1.6 助跑最后两步大腿夹角相关分析  27-28
    4.1.7 助跑最后两步膝角变化相关分析  28-32
    4.1.8 助跑最后两步支撑时间、腾空时间特征分析  32-33
    4.1.9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步频相关分析  33-34
  4.2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4-37
    4.2.1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阶段重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34-35
    4.2.2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阶段大腿角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35-36
    4.2.3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阶段缓冲扇角、蹬伸扇角变化特征分析  36-37
5 结论与建议  37-38
  5.1 结论  37
  5.2 建议  37-38
致谢  38-39
参考文献  39-40

相似论文

  1.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3.4
  2. 对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前八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与技术的比较分析,G823.4
  3.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运动学特征的研究,G823.3
  4. 跳远起跳对膝关节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R87
  5. 唐山市市区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调查研究,G823.3
  6. 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G823.3
  7. 我国优秀高尔夫球手挥杆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分析,G849.3
  8. 辽宁省优秀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G823.3
  9. 北京市体校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体系研究,G823.3
  10. 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G804.2
  11. 江西省本科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状况调查分析,G804.49
  12. “结构—定向”教学模式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823-4
  13. 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跳跃阶段起跳运动学特征的研究,G804.62
  14. 纵跳、立定跳远与等速测试评价下肢爆发力的相关性研究,G823
  15. 现阶段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3.3
  16.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3.2
  17. 对河北省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点变化的研究,G823.4
  18.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G823.3
  19.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4.2
  20. 对影响中国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分析,G823.3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挺身式跳远教学的整合,G807.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田径运动 > > 跳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