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法治视野下的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

作 者: 李振雨
导 师: 郑鹏程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民意 网络民意 司法民主 司法独立 法律至上 法律信仰
分类号: D9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1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意作为社会监督方式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意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监督方面,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意作为社会民众所特有的意见、意愿、看法,必将会参与、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在司法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民意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方式之一,而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主要的方式和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民意与司法之间将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如何解决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冲突,缓和甚至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寻求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协调模式,实现民众的正义期待与司法正义的契合,是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司法现状,立足于法理学高度,立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澄清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民意与司法整合的机制,提出了民意司法化的理论构想,期望通过民意司法化制度的建构,通过这一程序化机制的运作来实现民意与司法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整合,使民意能够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进入司法运作中来,使民意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活动,通过民意的理性表达和转化,实现民意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使民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扣紧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扣紧司法现实、司法改革、司法实务,面对法律、司法与民意的多元而复杂的关系,探索民意司法化的制度机制、形式、途径、方式,探索法院、检察院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如何应对民意、回应民意,明确地提倡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提倡通过民意的正当吸纳与运用,推动司法的民主化、大众化、人本化、理性化。我们认为,法律是公意的结晶,是公意的宣告,与社会与民众息息相关,与民心民意民情息息相关。民意司法化要求司法每个环节每个领域都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大众,立足于社会利益,立足于社会公意,整合、协调法律、司法与民意,破除机械主义司法、形式主义司法、工具主义司法,走向能动司法、有机司法、理性司法、人文司法,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实现司法运作和实施的合理、合法、合情,实现权利保护与救济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法治、民主、人权保护日益深化的进程中,法律、司法要以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当法律程序、民主、理性、公平公正等为内在理念为价值基础,追求和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推崇和维护人本主义、民主主义、理性主义的社会精神,认真对待民意,重视和尊重民意,吸纳民意,回应民意,引导民意,进一步促进司法的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民本化发展与变革,进一步促进民主、民权、民生、民利的保护与实现。我们应该通过观念转变,通过制度创新与完善,通过司法改革,通过司法实务的具体实践,建构多元化的民意表达和诉求机制,建构民意司法化有益有效的机制、途径和方式,科学地、理性地、有效地实现法律、司法与民意的多元的有机的沟通、交互、协调、整合,促进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互补,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司法,引导和推动法院、检察院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正当地合理地合法地考虑和运用民意,从而进一步促进民心、民情、民愿在司法各环节中发挥更大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平公正的实现,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正义、和谐与安定。除了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民意概述,主要是探讨民意的内涵、内容、功能,分析网络民意的特质。第二部分是民意与司法关系,分析民意与司法一般关系及其渊源,探索民意对司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多方面多层次探索民意与司法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明确提出司法要认真对待民意,重视和尊重民意,回应民意,吸纳民意,引导民意。第三部分是民意司法化及其基本理念,分析民意司法化的内涵、意义、功能,进而探索了民意司法化的机制、司法能动与民意、自由裁量权与民意、司法解释与民意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探讨了民意司法化的基本理念,揭示了民意司法化的基本观念、主要价值取向以及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民意司法化要以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民主、民生、民权、利益均衡等等为基本理念为价值追求。第四部分立足于现代司法改革、司法实务,分析了司法改革、司法实务中的民意、民意司法化具体的机制、途径、方式,揭示了法院、法官与民意,检察院、检察官与民意,律师与民意,舆论(民意)审判、网络(民意)审判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复杂关系,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司法实务需要认真对待民意,整合、协调民意,促进司法各个环节的社会化、大众化、民主化、人本化、理性化。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5
前言  15-17
一、民意概述  17-36
  (一) 民意的定义  17-21
    1、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意的探讨  17-18
    2、国外学者关于民意的定义  18-19
    3、我国学者关于民意的定义  19-21
  (二) 民意的特点  21-25
    1、民意具有民主性  21-22
    2、民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2
    3、民意具有可变性  22-23
    4、民意中掺杂着非理性因素  23
    5、民意容易被操控  23-24
    6、民意具有非强制性  24
    7、民意表达形式和途径的多元性、多样性  24
    8、民意的集合性、集约性  24-25
  (三) 民意的类型  25-27
    1、公意与众意  25-26
    2、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  26-27
    3、积极民意与消极民意  27
    4、成文化民意与非成文化民意  27
  (四) 网络民意  27-33
    1、网络民意的概念及特点  27-29
    2、网络民意的积极影响  29-32
    3、网络民意的缺陷  32-33
  (五) 民意的表达方式、功能  33-36
    1、民意的表达方式  33-35
    2、民意的功能  35-36
二、民意与司法  36-52
  (一) 民意与司法关系的渊源  36-41
  (二) 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41-45
    1、民意与司法的一般关系  41-44
    2、民意在司法运作各环节的表现  44-45
  (三) 民意对于司法的积极作用  45-50
    1、民意可以进一步扩大司法民主  45-47
    2、民意可以限制权力的滥用,防止权力的专断、腐败  47-48
    3、民意可以增加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树立法律的权威  48-49
    4、有利于重大案件、疑难案件的解决  49-50
    5、有利于错案的改正,恢复社会公平  50
  (四) 民意对于司法的消极影响  50-52
    1、过分强调民意可能会造成“舆论审判”,妨碍司法独立  51
    2、过分强调民意可能造成司法误判,导致司法不公  51-52
    3、民意过分介入司法,会弱化司法的尊严,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  52
三、民意司法化及其基本理念  52-70
  (一) 民意法律化  52-54
  (二) 民意司法化  54-55
  (三) 民意司法化的基本机制  55-58
    1、民意司法化的基本机制  55
    2、民意司法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55-58
  (四) 民意司法化的基本观念  58-63
    1、民意与法律至上  58-60
    2、民意与法律信仰  60-61
    3、民意与民主  61-62
    4、民意与平等  62-63
    5、民意与权力的监督、制约  63
  (五) 民意司法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63-68
    1、民意与以人为本,人权至上  63-64
    2、民意与国法、天理、人情的统一  64-66
    3、民意与民生  66-67
    4、民意与社会利益的保护  67-68
  (六) 民意司法化的基本原则  68-70
    1、合法性原则  68
    2、合理性原则  68-69
    3、正当程序原则  69
    4、平等性原则  69-70
四、司法改革、司法实务与民意  70-78
  (一) 民意司法化与司法改革  70-71
  (二) 民意司法化的制度建构  71-73
  (三) 司法实务中的民意  73-78
    1、法律与民意  73-74
    2、法院与民意  74
    3、法官与民意  74-75
    4、检察院与民意  75-76
    5、律师与民意  76
    6、舆论(民意)审判、网络(民意)审判与司法审判  76-78
结语  78-80
参考文献  80-84
致谢  84-85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5

相似论文

  1. 公共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立场与网络民意的错位研究,G206
  2. 关于邓玉娇案审判的思考,G206
  3. 论人大对法院的监督,D926.2
  4.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D926
  5. 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民主价值及路径选择研究,D630.1
  6. 论死刑的限制,D924.1
  7. 陕西高校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研究,G641.5
  8.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9. 网络民意的法理学透视,G206
  10. 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之冲突及其权衡,D926
  11. 人民陪审制度的困境与出路,D926.2
  12.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D926.2
  13.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D920.0
  14. 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D920.0
  15. “围脖”·围观·围堵,G206
  16. 探索数字民意—我国民意调查报道研究,G212
  17. 试论俄国民意党(1879-1884),K512.4
  18. 试论中国近代的司法独立,D929
  19. 论新闻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D916
  20. 民众与司法公正,D916
  21. 论渐进式废除死刑,D92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