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

作 者: 张晨超
导 师: 杨可中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刑事判例 司法解释 建构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不同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的移植和借鉴是现代法治发展的一项基本特征。植根于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正逐渐被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和吸收。判例制度得以为他们所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能克服成文法过于模糊和抽象的局限性,有利于实现个案公正,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统一,最终为司法的权威性提供保障。本文基于对判例理念和国外判例制度的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刑事司法解释模式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引入刑事判例模式对维护刑事司法独立性、统一性和安定性的积极价值,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基本设想。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刑事判例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对刑事判例问题的认识,探讨了刑事判例背后所体现的法理价值。第二章主要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司法判例的发展和特征作了简单的考察。文章指出,英美法国家判例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实现对法律的“供给”。而大陆法系国家判例机制的特征主要在于通过判例的程序化运行来对法律进行解释和补充以实现法律的可预测性。文章还指出,我国有着浓厚的判例司法传统。我国古代判例在整个中华法制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章在论述我国引入刑事判例模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对现有司法解释模式困境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司法解释型”刑事判例模式的设想,主张以判例形式的解释方式来完善现有的文本解释方式。第四章主要在程序化构造上对我国刑事判例的创制、运行和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章指出,我国应当构建以最高人民法院为核心的刑事判例创制体系,设计规范科学的刑事判例筛选和公布机制,发挥刑事判例在引导法官裁判、约束刑罚裁量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设置一系列保障刑事判例机能良性运作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技术。文章的最后是总结。通过概括全文,笔者指出了引入刑事判例模式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改革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导言  10-12
第一章 刑事司法判例概述  12-20
  第一节 司法判例  12-16
    一、“判例”的定义  12-13
    二、“判例”的三大机能  13-14
    三、关于我国是否存在“判例”问题的认识  14-16
  第二节 刑事司法判例体现的法理价值  16-20
    一、司法判例的“共性”价值  16-19
    二、刑事司法判例体现的“个性”价值  19-20
第二章 司法判例的历史考察  20-26
  第一节 国外司法判例的历史考察  20-23
    一、英国判例法模式的发展与特征  20-22
    二、对大陆法系国家引入司法判例机制模式的考察  22-23
  第二节 中国判例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  23-25
    一、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司法判例元素  23-24
    二、近代中国法制转型中的判例“痕迹”  24-25
  第三节 小结  25-26
第三章 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宏观架构  26-41
  第一节 我国引入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6-35
    一、引入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必要性  26-31
    二、引入刑事判例模式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31-35
  第二节 构建“司法解释型”的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  35-41
    一、我国现行司法解释模式的困境分析  35-38
    二、“司法解释型”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宏观构想  38-41
第四章 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程序性微观构造  41-54
  第一节 刑事司法判例的创制层面  41-48
    一、刑事司法判例的创制主体  41-44
    二、刑事司法判例的来源和筛选  44-46
    三、刑事司法判例的基本结构  46-47
    四、刑事司法判例的审查公布机制  47-48
  第二节 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运行层面  48-51
    一、法官对刑事司法判例的运用  48-49
    二、刑事司法判例模式运行对量刑裁量的作用——结合量刑独立程序的分析  49-51
  第三节 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配套措施保障层面  51-54
    一、进一步改革现有审级制度、设置法律审救济程序  51-52
    二、改进法学教育方式、发挥律师和法学家等法律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52
    三、进一步完善刑事司法判例技术服务手段,加快刑事裁判文书的电子化、公开化  52-54
结语  54-55
参考文献  55-5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9-60
后记  60-61

相似论文

  1.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3.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4.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5.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6.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7. 有限的环境抗争,X321
  8. 以写前活动提高英语“基础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G633.41
  9.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10. 当代“技术与社会”问题的文化考量,N02
  11.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12. 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教学研究,G434
  13.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4. 论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G222
  15. 学生课程意识研究,G423
  16. 建构主义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究,G633.2
  17.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G633.41
  18. 论文言传记阅读开展人物分析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G633.3
  19. 初中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实现,G434
  20. 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G633.955
  21. 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G633.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