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

作 者: 王思童
导 师: 安立国
学 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纪录片 受众 纪实 全球化
分类号: J9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8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媒介产品逐渐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国外,纪录片“以真实打动人心,以深度征服观众”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曾几何时,我国的纪录片犹如“扶不起来的阿斗”,境遇不尽如人意。究其病根,就在于观众选择“弃权票”的群体缺席。中国纪录片给受众留下了古板、老套、说教的刻板面具,导致受众群体的“缺席”,纪录片生存进入窘境。如何突破重围?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探讨中国纪录片创作理念本身,究其症结,就应将纪录片置于大众传播语境之下。“受众”这一研究视角就成为观照中国纪录片当前境况和未来发展的最佳立足点。本研究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多维透视的基本方法与原则从理论方面系统的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绪论提出了纪录片观念的重新界定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纪录片受众研究应随着纪录片发展的流变应运而生,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实则是一部看不到的受众史观。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突破以往意识形态-艺术-大众媒介,看似立体实则平面的纪录片观念,建立商业与艺术相融合、社会与意识形态相融合、全球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立体的纪录片观念。首先,从历时和共时的视阈对纪录片理论和创作的发展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其次,以受众分析作为切入点,从受众溯源、受众需要、受众接受效果等方面,来阐述受众观念对纪录片创作的借鉴。再次,将中国纪录片置于多重坐标之中,探讨纪录片的本质内涵。分别从商业/艺术/受众、社会/意识形态/受众、全球化/民族化/受众等多维度对纪录片内涵进行辨析,进而对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梳理。最后,为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提倡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纪录片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以冷静批判的眼光厘清纪录片传者与受者的位置,以热情期待的心情期盼着中国纪录片走“和而不同,同而不继”的发展道路,让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绪论  9-12
  一、判断的批判:受众史观  9-10
  二、立体的平面:纪录片观  10-12
第一章 中国纪录片的历时与共时视阈  12-19
  一、纪录片的历时视阈  12-14
    (一) 起步期(1958-1978)  12-13
    (二) 发展期(1979-1990)  13
    (三) 提升期(1991-1996)  13-14
    (四) 拓展期(1997-至今)  14
  二、纪录片共时视阈  14-19
    (一) 本体层面的探索——"故事化"纪录片  15
    (二) 形式层面的探索——"虚拟重现"纪录片  15-16
    (三) 栏目层面的探索——纪实节目的"变形计"  16-19
第二章 受众分析  19-28
  一、受众及受众理论溯源  19-21
    (一) 作为大众的受众  19-20
    (二) 作为群体的受众  20
    (三) 作为市场的受众  20
    (四) 作为满足群组的受众  20-21
  二、受众需求与纪录片收视  21-24
    (一) 受众需求的同质化与差异化  21-22
    (二) 年龄与纪录片受众需求  22-23
    (三) 品位、偏好和兴趣与纪录片受众需求  23-24
  三、受众接受与纪录片收视  24-28
    (一) "陌生化"与受众接受  24-25
    (二) "路径依赖"与受众接受  25-28
第三章 多重坐标中的中国纪录片受众问题  28-38
  一、商业·艺术·受众  28-31
    (一) 两种纪录片观念"真实性"的论争  28-29
    (二) 精英与大众的阵地对垒  29-31
  二、社会·意识形态·受众  31-34
    (一) "无心插柳":以美国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渗透模式  32-33
    (二) "有心栽花":以中国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模式  33-34
  三、全球化·民族化·受众  34-38
第四章 "和而不同,同而不继"的纪录片发展道路  38-46
  一、"变"——受众不变,我则思变  38-41
    (一) 改变话语方式  38-40
    (二) 改变市场环境  40
    (三) 改变纪录片在受众心中的地位  40-41
  二"变"——受众所变,我则适变  41-43
    (一) 分众化  41-42
    (二) 三秒钟竞争力  42
    (三) 与"私媒"联姻  42-43
  三、"变"——受众万变,我则不变  43-46
    (一) 理性娱乐  43-44
    (二) 培养受众  44-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1
  外文文献  47-48
  中文译著文献  48-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3. 小学语文教材风波修辞析,G623.2
  4.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5. 面向受众需求的电视购物节目编排策略研究,G222.3
  6.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7. IPTV导视系统的人性化研究,TN949.292
  8. 中国情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探析,G222
  9. 娱乐脱口秀节目受众策略分析,G222
  10.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品牌化研究,G222.2
  11.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12. 数字电影对受众的影响分析,J905
  13. 纪录片与中学生影视素质教育,J952
  14. 《为中国量身打造》奢侈品产业的新挑战,F723
  15. 学术资本主义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影响,G322.0
  16.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952
  17. 个人、国家与真实影像,J952
  18. 大众文化的小众流行,J905
  19. 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受热捧的传播学分析,G206
  20.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中的受众参与研究,G206
  21. 宜家家居采购和供应管理模式与改善策略研究,F721.7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 > 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