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

作 者: 宋爱新
导 师: 赵玉兰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内科学心血管
关键词: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 N-端B型脑钠尿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分类号: R54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当今社会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发病率高,目前欧洲有1400万心力衰竭患者,且每年新发病例有200万。我国大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0.9%。尽管近几年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很快,但其死亡率仍较高,且近期远期预后较差。因此,寻找客观、敏感、特异、简便、无创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 UⅡ)是目前所知体内最强的收缩血管的物质之一,主要生物作用是介导血管收缩、促使心肌缺血、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使心肌细胞肥大等,从而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和促进血管和心肌的重塑而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显示UⅡ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推测UⅡ是一种神经激素调节剂并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但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NT-proBNP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是由心室肌合成的,心室容积增大或室壁应力增高促进NT-proBNP增多并快速释放到血液中。大量证据表明: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心力衰竭程度越重,NT-proBNP的水平越高,即使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也有变化。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U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血浆UⅡ、N端脑钠肽原(NT-proBNP)含量,分析其与心力衰竭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的关系;探讨血浆UⅡ与NT-proBNP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和临床意义,从而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研究对象均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6例,为心力衰竭组,并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四组: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即NYHA心功能Ⅰ级为Ⅰ组20例;体力活动轻微受限,一般活动就出现气急、心悸,即NYHA心功能Ⅱ级为Ⅱ组26例;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体征,休息后好转,即心功能Ⅲ级为Ⅲ组22例;安静状态下即有心力衰竭表现,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即NYHA心功能Ⅳ级为Ⅳ组18例。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的所有临床资料,判断有无心力衰竭。入院或就诊24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血浆UⅡ、NT-proBNP浓度。对比不同组间、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间的血浆UⅡ、NT-proBNP水平;分析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与血浆UⅡ的关系;分析UⅡ与血浆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1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在对照组为(5.35±0.90)ng/ml,心力衰竭组为(3.00±1.61)ng/ml,对照组高于心力衰竭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gNT-proBNP水平在对照组为(1.61±0.32)pg/ml,心力衰竭组为(2.83±0.64)pg/ml,对照组低于心力衰竭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逐渐减低。分别为Ⅰ组(5.54±0.16)ng/ml;Ⅱ组(2.76±0.83)ng/ml;Ⅲ组(2.22±0.70)ng/ml;Ⅳ组(1.46±0.59)n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Ⅲ组、Ⅳ组与对照组(5.35±0.90)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lg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分别为Ⅰ组(2.12±0.13)pg/ml;Ⅱ组(2.44±0.12)pg/ml;Ⅲ组(3.18±0.21)pg/ml;Ⅳ组(3.76±0.18)p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力衰竭各组与对照组(1.61±0.3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心室舒张末内径逐渐增大,分别为Ⅰ组(50.35±2.43)mm;Ⅱ组(51.20±1.61)mm;Ⅲ组(56.86±2.98)mm;Ⅳ组(59.33±2.81)mm。Ⅱ组、Ⅲ组、Ⅳ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与Ⅱ组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对照组(46.60±3.7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射血分数逐渐减低,分别为Ⅰ组(56.20±2.29)%;Ⅱ组(44.62±3.30)%;Ⅲ组(38.41±5.42)%Ⅳ组(24.89±3.98)%。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Ⅲ组、Ⅳ组与对照组(58.05±4.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工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UⅡ与LVEDd呈负相关(r=-0.580,P<0.001);与NT-proBNP呈显著负相关(r=-0.803,P<0.001),而与LVEF显著正相关(r=0.839,P<0.001)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719,P<0.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893,P<0.001)。结论1血浆尾加压素Ⅱ在心力衰竭患者低于正常人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指标,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随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减低,可用来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严重程度。3血浆尾加压素Ⅱ与NT-proBNP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可以通过联合应用来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准确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3
论文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  13-42
  前言  13-16
  对象和方法  16-21
  结果  21-23
  讨论  23-30
  结论  30-31
  附图  31-38
  参考文献  38-42
综述部分 尾加压素Ⅱ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42-60
  参考文献  55-60
缩略词索引  60-61
个人简介  61-62
发表论文情况  62-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连续性超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C反应蛋白及N端脑钠肽的影响,R541.61
  2.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R541.4
  3. 心脏超声及X线对右心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R541.7
  4. Cx-43、caspase-3、MMP-2在人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皮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初步研究,R541.4
  5. 外加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541.4
  6. 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R541.6
  7. 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R541.4
  8. 别嘌呤醇对舒张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R541.6
  9.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强化抗血小板对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R541.4
  10. 单纯左室与双室起搏治疗心衰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疗效对比,R541.6
  11. 冠心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及相关性研究,R541.4
  12.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径向及轴向收缩功能,R541.3
  13. Tei指数、定量组织速度及二维应变评价无左室重构高血压患者右室功能,R541.3
  14. CREG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血管发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R541.4
  15. 心脏离子通道SCN5A基因和minK基因多态性与房颤的关联性研究,R541.75
  16. 亚洲人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R541.4
  17. 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R541.6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LOX-1的变化及意义,R541.4
  19.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在冠心病降脂治疗及抗炎症反应中的疗效评价,R541.4
  20.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R541.75
  21. 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瘢痕面积与消融终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541.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心脏疾病 > 血液循环衰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