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

作 者: 宋利娜
导 师: 王星光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史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农业观
分类号: S-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先秦儒家农业观涵盖了儒家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张、儒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儒家对农业生态的认识、以及儒家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关连的整体。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相比较而言,孔子只提出了一些能适合于他的治国思想的重农主张,其农业思想资料比较简单和零碎,有关农业的见解比较少。因为当时新兴的地主土地占有形式刚出现不久,还提不出更具体的农业要求。战国中期的孟子立足于仁政,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建议实行井田制,提出了恒产论。荀子是先秦儒家重农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并不鄙视农业科技。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并不是出于他对体力劳动以及农业科技的鄙视,这只是表明他个人对社会各种不同的事业或职业的偏好。主要是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相反,孔子、孟子、荀子对农业科技都很重视。在农业生态方面,先秦儒家都主张“以时禁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待农业生产劳动方面,先秦儒家对士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都持反对态度,认为君子合乎道德而受到供养,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去加以宣扬。先秦儒家与墨、道、法、农家学派的农业观相比较而言,先秦儒家的重农思想实质是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他们站在社会全局、国计民生的高度,立足于仁政以引起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先秦儒家的农业观主要是作为儒家治国思想的组成部分提出的,成为儒家仁政礼治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农思想带有浓厚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儒家的仁政礼治同样离不开农业这个物质基础,先秦儒家并非只重视伦理道德,而是把重农思想落到了富民教民上。其重农思想的重点在于通过发展农业使国家在政治上走向大治。先秦儒家在对侍农业生产劳动问题上,过于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对知识分子在吸收生产实践知识方面显得不够积极主动,在春秋战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路线并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儒家的农业观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3
1 先秦儒家农业观的内容  13-27
  1.1 先秦儒家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张  13-15
  1.2 先秦儒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15-18
  1.3 先秦儒家对农业生态的认识  18-21
  1.4 先秦儒家对待农业生产活动的态度  21-27
2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农业观的比较  27-37
  2.1 发展农业经济主张的比较  27-29
  2.2 对农业科技认识的比较  29-30
  2.3 对农业生态看法的比较  30-35
  2.4 对待农业生产活动态度的比较  35-37
3 先秦儒家与法、墨、道、农家学派农业观的综合比较  37-51
  3.1 先秦儒家与法家农业观的比较  37-41
  3.2 先秦儒家与道家农业观的比较  41-43
  3.3 先秦儒家与墨家农业观的比较  43-47
  3.4 先秦儒家与农家学派农业观的比较  47-51
4 先秦儒家农业观的局限性  51-55
  4.1 先秦儒家农业观的阶级局限性  51-53
  4.2 先秦儒家农业观的历史局限性  53-55
结语  55-57
参考文献  57-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道统与济世,C912.4
  3.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比较,B83-09
  4.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伦理观的构建,B82-058
  5. 先秦时期旌表制度研究,K22
  6. 论先秦儒家之“义”的道德精神,B222
  7.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8. 先秦儒家文学传播思想研究,G206
  9.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0. 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B82
  11. 论儒家伦理在韩国影视剧中的表现,B312.6
  12.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B823.1
  13.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14. 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I01
  15. 先秦秦汉族刑考论,D929
  16. 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B502
  17. 唐前荀学研究,B222.6
  18. 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I207.22
  19. 庞德的中国情结,I712
  20.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进路径探究,D092
  2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品格教育的价值,G64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一般性理论 > 农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