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调查

作 者: 曹瑞娟
导 师: 邵陵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管理
关键词: 儿童人格教育 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6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儿童人格教育是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活动。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单一方面的教育是孤立的、被动的、软弱的。因此,只有家庭与学校加强联系,才能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在传统的儿童人格教育中,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场所,家长与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个体,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在实际上是不甚理想的,相互阻隔、疏离或单边支配是普遍现象。当前,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儿童人格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儿童人格教育的需要。本文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家庭和学校通过有利的方式和内容的联系,能够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良性影响,从而可以培养和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立足于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层面,可以寻找出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家校联系能够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持久的良性影响。论文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地区中心校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实际存在的方式、特点作了介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性对策。首先,完成了对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地区中心校在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现状的调查。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本课题研究个案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家校联系方式、家校联系内容和儿童对家校联系的看法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然后,论文分析了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地区中心校在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各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教师未能树立现代教师、家长观,教师与家长在儿童人格教育中缺乏认识的统一性,教师与家长地位的不平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查的数据,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人格教育成果、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关系、拓宽家校联系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性的对策,最终使该校儿童人格教育中的家校联系能够产生持久的良性影响,同时能够为丰富家庭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做出些许贡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1. 导论  9-17
  1.1 问题的提出  9
  1.2 研究的意义  9-10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0-13
  1.4 核心概念界定  13-15
    1.4.1 儿童人格教育  13-15
    1.4.2 家校联系  15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7
    1.5.1 研究思路  15
    1.5.2 研究方法  15-17
2. 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的现状  17-41
  2.1 对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地区中心校的问卷调查  17-36
    2.1.1 对于本调查的有关说明  17-18
    2.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8-21
    2.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36
  2.2 对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地区中心校教师与家长的访谈  36-41
    2.2.1 访谈方式和经过  36-37
    2.2.2 访谈提问及回答  37-41
3. 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46
  3.1 教师未能树立现代教师、家长关系观  41
  3.2 教师与家长在儿童人格教育中缺乏认识的一致性  41-42
  3.3 联系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沟通途径  42-43
  3.4 家访频率下降,信息沟通受阻  43
  3.5 家长和教师地位不平等  43
  3.6 对儿童的人格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践的指导  43-44
  3.7 教师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脱节、缺乏系统性的长期规划  44-46
4. 改善儿童人格教育中家校联系现状的对策及措施  46-53
  4.1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人格教育成果  46-47
  4.2 提高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和家长成为儿童人格教育的“知心人”  47-48
    4.2.1 提高教师积极性,让教师为儿童人格教育添砖加瓦  47-48
    4.2.2 采取多种联系方式,有计划、连贯性地指导家长进行儿童人格教育  48
  4.3 平等对待家长,统一认识,建立教师与家长的良好关系  48-49
  4.4 充分指导家庭教育,让人格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实践  49-50
  4.5 拓展联系形式,探索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  50-53
    4.5.1 “家长课堂”进学校  50
    4.5.2 “温和式”家访  50-51
    4.5.3 家长会——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桥梁  51
    4.5.4 家校联系卡——家长与教师联系的信使  51-52
    4.5.5 让教师参与家庭活动  52
    4.5.6 发挥网络魅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52-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  55-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2.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G78
  4.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G637
  5.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G78
  6.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调查及研究,G623.2
  7.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G635.1
  8. 美国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研究,G636
  9.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G78
  10. 流浪儿童人格教育问题研究,D432.7
  11. 家校联系本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研究,G459
  12.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36
  13. 甘肃省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78
  1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研究,G41
  15. “理”与“法”的公共空间,G40-05
  16. 高等学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G649.2
  17. 唐代女子教育研究,K242
  18. 经济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G78
  19. 走出我国家庭教育伦理困境的对策研究,G78
  20. 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研究,G7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