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于大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

作 者: 李娜娜
导 师: 周海燕
学 校: 江苏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前沿和热点,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引入了这一理论,力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不足,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主体间就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的交流互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呼唤。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性,对受教育者的需要采取“一刀切”,忽视受教育者的自尊、兴趣、情感和个性差异。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和道德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性的成长。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互动、从受教育者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回归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围绕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主体性关系展开。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知识主义意识的霸权以及将学生视为产品的管理活动和单一、粗暴的的教育方式致使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主动性不足,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主体性人格没有充分发育。这种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快速发展,难以担当社会的责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完成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建立和谐的科学的高校师生交往关系,搭建对话理解的沟通平台使双方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开展交往互动的教育活动。通过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创设有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提供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27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4
    1.1.1 研究缘起  12-13
    1.1.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13-14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14-27
    1.2.1 主体性思想与主体间性思想发展史  14-18
    1.2.2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涵义  18-22
    1.2.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  22-27
第2章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27-35
  2.1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现状  27-30
    2.1.1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涵义  27-28
    2.1.2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现状  28-30
  2.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压抑  30-35
    2.2.1 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淡薄  30-31
    2.2.2 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定位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发育的危害  31-33
    2.2.3 将大学生视为改造客体的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主体性发育的阻碍  33-35
第3章 大学生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成长  35-46
  3.1 大学生主体性是时代赋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5-40
    3.1.1 大学生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35-37
    3.1.2 网络信息社会推动大学生主体性发育  37
    3.1.3 大学生主体性在和谐社会中的成长  37-38
    3.1.4 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实践的升华和支撑  38-40
  3.2 大学生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成长  40-46
    3.2.1 科学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40-42
    3.2.2 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43
    3.2.3 不断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3-46
第4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培养路径  46-56
  4.1 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意识  46-50
    4.1.1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46-47
    4.1.2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47-49
    4.1.3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49-50
  4.2 建立和谐的科学的高校师生交往关系  50-53
    4.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0-51
    4.2.2 搭建对话理解的沟通平台  51-52
    4.2.3 开展交往互动的教育活动  52-53
  4.3 提供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3-56
    4.3.1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53-55
    4.3.2 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55-56
结语  56-57
注释  57-60
参考文献  60-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3.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4.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5.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8.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9.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10.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267.6
  11. 税务系统反腐倡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812.42
  12.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3.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4.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5.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G641
  16.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17.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8.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9.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20. 外国留学生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研究,G648.9
  21.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