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初探

作 者: 张新珂
导 师: 刘勇
学 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 A84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发展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同时,又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内容、发展的途径等方面有所创新,使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中丰富的以人为本以及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主要的理论源泉,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中共执政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鲜明体现。全文由绪论、正文构成。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作阐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分析了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历史依据、现实依据,指出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对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了论述,阐明了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改革开放思想和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第三部分概括了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即创新性、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第四部分通过对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的论述,阐明了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从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以及其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做了尝试性的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绪论  6-9
  一、本文研究的意义  6
  二、研究现状综述  6-7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7-8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  8-9
第一章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形成  9-13
  第一节 时代背景  9-10
  第二节 理论基础  10
  第三节 历史依据  10-11
  第四节 现实依据  11-13
第二章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13-28
  第一节 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思想  13-16
  第二节 邓小平全面发展思想  16-20
  第三节 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  20-23
  第四节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  23-28
第三章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特点  28-32
  第一节 创新性  28-29
  第二节 实践性  29-30
  第三节 科学性  30-31
  第四节 人民性  31-32
第四章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价值  32-37
  第一节 理论价值  32-34
  第二节 现实启示  34-37
结束语  37-38
参考文献  38-41
后记  41-42

相似论文

  1.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2.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3.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5.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6. 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61
  7.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8.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9.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1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统筹解决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D616
  11.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2. 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研究,F205
  1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法治研究,D922.68
  14.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凝聚力关系的研究,D61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科学发展思想演化研究,D61
  16.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F205
  17. 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研究,G122
  18.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A849.1
  19. 论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D61
  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族文化现代性研究,G122
  21. 毛泽东科学发展思想研究,A841.6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邓小平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