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周铭心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探讨

作 者: 任晓红
导 师: 周铭心
学 校: 新疆医科大学
专 业: 方剂学
关键词: 周铭心 崩漏病 临证治法特点 临证论治策略
分类号: R27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整理研究周铭心教授治疗崩漏病的经验。方法:本项研究过程主要通过跟师随诊、实时采集病历、整理病历,历时28个月,从6000多份医案中选出崩漏医案300多例,又从这300多例病案中甄选出了较能反映周教授诊疗特色的医案。查阅导师论文著作文稿、历届研究生论文等,并结合平素师生间答疑问难的笔记,老师的言传身教,尽量掌握一手材料。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结果:将周教授治疗崩漏病临证经验总结为:一.临证治法特点:1.燮和阴阳。在治疗崩漏病中,补阴药和补阳药配合运用,崩漏病出血时当扶阴抑阳,血止后育阴和阳。2.调摄气血。临证治疗气血失常所致崩漏,常设单元药组,理气药与治血药并用,在气血双补同时,又注重用顾护脾胃之药。3.平调寒热。崩漏临证见寒热繁复证候,以寒药与温药并用,清温相左,治有偏重。4.补泻并用。崩漏病临证见虚实错杂,以养阴药滋补阴血而泻虚火,或投以清和药,同时用健脾胃药。5.颐养脏腑。肝、脾、肾与他脏同病时辨证论治各有侧重,但是定有药用于治肝。二.论治策略特点:1.发于机先,当先治脾。在治疗肝郁所致崩漏时,知肝郁及脾,会影响脾运不健,在疏肝的同时,常加用健胃调中之品。2.正治不宜,从旁设治。遇脾虚崩漏,不宜用补脾法治疗时,改用温肾阳或治胃之法。3.因势利导,通因通用。在治疗崩漏病出血时,用止血法不应,常改用活血化瘀药物以达到止血目的。4.澄塞复旧,或分或合。治疗崩漏病时崩则用止血药塞流,漏则用补气补血药澄源复旧,或三法共施于一方,或三法三方交互用之。5.病势缓急,权衡主次。治疗崩漏时病势急以大量止血药,先止血为主,再辅以补益药扶正固本。6.止不用止,不治而治。临证有时治疗崩漏病,全不用止血药而唯在补阴养血。结论:周铭心教授对崩漏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见解有独到之处,辨证论治有所创新,临证以燮和阴阳、调摄气血、平调寒热、补泻并用、颐养脏腑等为常用治法,并强调发于机先、从旁设治、因势利导、治法分合、权衡主次、不治而治的论治策略。文中均有病案佐证,并专门举典型病例附后。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前言  9-10
1. 资料与方法  10-11
  1.1 资料来源  10-11
  1.2 研究方法  11
2. 结果与分析  11-27
  2.1 临证治法特点  11-21
  2.2 临证论治策略  21-27
3. 验案举例  27-32
结语  32-34
致谢  34-35
参考文献  35-37
综述  37-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7-48
导师评阅表  48

相似论文

  1. 169例崩漏住院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R271.1
  2. 周铭心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策略述要,R256.3
  3. 益肾导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肾虚痰瘀证)患者中医证素的影响,R271.14
  4. 不同生理阶段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规律及治疗的临床研究,R271.9
  5. 刘宇新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经验总结,R271.9
  6. 导师陈莹教授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总结,R271.115
  7. 导师梁学林教授从肾虚血瘀论治崩漏的经验总结,R271.12
  8.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R271
  9. 孟安琪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R271.113
  10. 导师陈莹教授运用温肾活血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R271.113
  11. 谢亚莉教授治疗肾虚型卵巢早衰经验总结,R271.9
  12. 谢亚莉教授运用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卵巢早衰之经验总结,R271.9
  13. 导师黄可佳教授治疗月经后期经验辑要,R271.111
  14. 黄可佳教授运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R271.12
  15. 梁学林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经验总结,R271.111
  16. 陈莹教授治疗抗心磷脂抗体所致不孕的经验总结,R271.14
  17. 导师陈莹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总结,R271.9
  18. 导师陈莹教授周期法治疗月经过少经验总结,R271.111
  19. 乳腺增生细胞增殖的表达及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R271.44
  20. Bcl-2、Bax在乳腺增生组织的表达及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R271.44
  21. 参芪固冲方治疗气虚血瘀型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血出血期的临床研究,R271.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妇产科 > 妇科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