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境正义视野中的藏族牧区生态环境研究

作 者: 方冰
导 师: 苏发祥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民族社会学
关键词: 环境正义 藏族牧区 草原生态环境 玛曲县
分类号: S8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青藏高原拥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草原生态系统。藏族牧民们在与严酷的高原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习俗和生计方式。世代生活在高原草原上的牧人们用智慧呵护着这片土地,保护着草原的生态环境。然而,近些年来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草原资源枯竭、草原退化和草原环境污染破坏了藏族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牧场,威胁着他们的生存。本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以玛曲县牧民为主要观察对象,描述牧区社会的生态环境变迁,试图通过环境正义视角来分析国家角色、市场化、社会阶层制度对藏族牧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来描述发生在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危机;其次透过文献探讨来描述牧区相关政策的演进,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和牧民们对国家政策的不同看法;同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对生态危机中地方政府、企业和牧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以解释发生在牧区的社会环境不正义产生的原因。透过上述文献研究及经验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和目的,说明理论框架,概述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介绍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二章对环境正义和牧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评述。第三章描述玛曲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分析国家话语和地方话语下牧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第四章通过对牧区相关政策演进的介绍,指出国家草原制度与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不正义,探讨国家角色对牧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变迁的关系。第五章分析讨论生态压力下地方政府、企业与牧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阐释牧民们是如何成为环境不正义的受害者的。第六章为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部分。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第一章 绪论  14-19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14-15
    一、研究缘起  14-15
    二、研究目的  15
  第二节 田野地点叙述  15-17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7-19
    一、资料收集方法  17-18
      (一) 文献研究  17
      (二) 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  17
      (三) 问卷法  17
      (四) 半结构式访谈法  17-18
    二、资料分析方法  18-19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9-33
  第一节 环境正义  19-28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  19-20
    二、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  20
    三、环境正义的基本主张  20-22
    四、环境正义研究的理论模型  22-24
      (一) 理性选择模型  22
      (二) 社会政治模型  22-23
      (三) 种族歧视模型  23
      (四) 合作主义视角  23
      (五) "环境不正义的形成"视角  23-24
    五、相关研究  24-28
      (一) 美国环境正义的实证研究  24-25
      (二) 国内环境正义的相关研究  25-28
  第二节 牧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  28-33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8-30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30-33
第三章 牧区社会和牧区生态环境变迁  33-56
  第一节 玛曲县的草原和牧民  33-45
    一、畜牧业生产和现代化发展  33-36
    二、草原  36-38
    三、牧区社会的传统生态知识  38-45
      (一) 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38-39
      (二) 藏族传统环保习惯法  39-40
      (三) 传统宗教文化  40-45
  第二节 牧区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  45-50
    一、草场退化严重  46-47
    二、草原沙化面积不断增加  47-49
    三、水土流失加剧  49
    四、沼泽湿地萎缩  49
    五、生物多样性锐减  49-50
  第三节 官方话语和地方话语下的草原生态危机  50-56
    一、官方话语下的草原生态危机  50-53
      (一) 过度放牧  50-52
      (二) 鼠害和气候变化  52-53
    二、地方话语下的草原生态危机  53-56
第四章 国家角色与牧区生态环境变迁  56-81
  第一节 牧区相关政策的演进  56-62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57-59
      (一) 土地公有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7
      (二) 发展牧区的经济政策  57
      (三) 定居放牧的半游牧政策  57-58
      (四) 保护草原的政策  58-59
    二、从改革开放至今  59-62
      (一) 草场承包政策  59
      (二) 以游牧民定居和草原围栏为主的"五配套"建设  59-61
      (三) 扶贫计划  61
      (四) 保护草原的政策措施  61-62
  第二节 得失之间——国家政策与牧区生态环境的互动  62-73
    一、过往政策与牧区生态环境  63
    二、现行政策与牧区生态环境  63-73
      (一) 草场承包政策与草原生态环境  63-67
      (二) 游牧民定居政策与草原生态环境  67-70
      (三) 草原围栏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70-71
      (四) 草场保护和建设的措施与草原生态环境  71-73
  第三节 游牧文明的边缘化  73-79
    一、传统游牧方式的流逝  73-76
      (一) 游牧生产生活的市场经济化  73-75
      (二) 草场使用方式的改变  75-76
    二、衰落的传统藏族生态文化和社区规范  76-77
    三、传统宗教观念的淡化  77-79
      (一) 国家力量下神的退位  77-78
      (二) 市场经济下自然的客体化  78-79
  第四节 小结  79-81
第五章 生态危机中的地方政府、企业和牧民  81-93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81-84
    一、维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地方政府  81-83
      (一) 生态建设项目  82
      (二) 环保部门的尴尬处境  82-83
    二、追求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  83-84
      (一) 畜牧业:"牧业稳县"战略  83-84
      (二) 工业:"工业强县"战略  84
  第二节 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  84-88
    一、草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制造者  85
      (一) 对草原植被破坏  85
      (二) 对水源和土地的污染  85
    二、草原生态环境危害的最大获利者  85-88
      (一) 作为外来者的私营矿主  86
      (二) 矿产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86-88
  第三节 彷徨无助的牧民  88-92
    一、"失语"的牧民们  88-91
      (一) 草原牧民们的苦难  88-90
      (二) 生态移民的未来  90-91
    二、民间力量的缺失  91-92
  第四节 小结  92-93
第六章 结语  93-99
  一、尊重藏族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方式  93-95
  二、学习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知识  95-96
  三、实施公众参与制度,制定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  96-99
参考文献  99-108
附录一  108-112
附录二  112-114
附录三  114-11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15-116
后记  116-117

相似论文

  1.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D922.66
  2. 论《格萨尔》对藏族牧区青少年的文化启蒙作用,I207.9
  3.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理论及实例分析,TU991.15
  4. 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I207.42
  5.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伦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B82-058
  6. 川西北藏族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F327
  7. 玛曲草地退化的成因及环境管理研究,S812
  8.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植被垦殖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分析,S812
  9. 藏族牧区寄宿制小学宿舍管理之行动研究,G627.4
  10. 黄河上游玛曲县湿地退化现状、成因及保护对策,X37
  11. 玛曲县草地系统退化成因分析和治理对策研究,S812
  12. 草原权利制度生态化研究,D922.64
  13.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S812
  14. 青藏高原地区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S812
  15. 吉林省西部湿地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S812
  16. 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专家系统研究,X826
  17.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X1
  18. 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I712
  19. 我的环境谁做主,X2
  20. 彼得·辛格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B82-05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普通畜牧学 > 草地学、草原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