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西坳陷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圈闭有效性评价研究

作 者: 魏金花
导 师: 沈忠民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南北向构造带 上三叠统 圈闭 断层封堵性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川西坳陷南北向构造带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部斜坡带上,研究区面积约1600km2,主体位于温江-中江油气勘查区块,其断褶构造带上共发育有知新场、石泉场、龙宝梁三个次一级正向构造。“八五”以来,西南油气分公司在石化总部支持下向该区投入了大量的勘探与研究经费,然而时至今日在该构造带尚未取得重大油气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南北向构造带构造条件十分复杂,成藏地质条件认识尚不深入,圈闭有效性评价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众所周知,有效圈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断裂作用和破碎强烈地区,圈闭有效性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在该区尚未开展过这方面的专项研究,缺乏对该区油气成藏系统性和整体性评价。本论文通过现有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技术,对圈闭进行识别和描述;利用现行圈闭评价技术,结合本区圈闭特点,建立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圈闭有效性评价技术标准;以天然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理论为基础,描述各目的层圈闭特征、分析构造演化史,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主要储层进行精细划分与等时对比,建立主要储层的沉积模式;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分别对储层沉积微相,裂缝分布、储层储集性等进行研究,综合地质认识对圈闭进行有效性综合评价,寻找最有利的勘探地区,为川西坳陷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能否实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最重要的评价依据,为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的油气勘探战略投资决策提供直接的服务,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勘探目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成果如下:(1)南北向构造带形成于燕山期,在喜山期受到强烈改造;南北向构造带具有“早期南高北低、后期南低北高”的“跷跷板型”构造演化特征。(2)研究区上三叠统烃源北部地区为Ⅱ类烃源岩,南部为Ⅲ类烃源岩。计算研究区区带上三叠统资源量为1605.35×108m3。(3)系统编制了南北向构造带重点勘探层系上三叠统沉积相图,认为须家河组在工区内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并首次确定了研究区东南方向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的重要物源之一。(4)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总体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孔隙空间以粒间及粒内溶孔为主,裂缝及微裂缝较发育,有效的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5)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和已钻井分析,认为对南北向构造带发育的构造圈闭类型来说,圈闭的保存条件,尤其是控制圈闭范围和形态的主控断层的封堵性能对圈闭有效性特别重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区内须家河组发育的多条主要断层进行了断层封堵性分析和评价。纵向上须二、须三、须五段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须四段断层侧向封堵较差;平面上,研究区北部断层封堵性较南部要好。(6)通过构造解释,结合综合研究成果,在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识别和落实3个构造圈闭,计算圈闭总资源量为792.16×108m3,其中T3x2占37.5%,说明研究区上三叠统资源主要分布T3x2地层中。其中,北部知新场构造和石泉场构造优于南部龙宝梁构造,且由北往南逐渐变差。根据构造圈闭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地质评价模板,并优选出1个有利勘探目标,并提出2口钻井的井位部署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1章 引言  11-19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2
    1.2.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1-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15
    1.3.1 研究区位置  12-13
    1.3.2 勘探概况及研究现状  13-15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16
  1.5 技术方法与路线  16-17
    1.5.1 技术方法  16
    1.5.2 技术路线  16-17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7-18
  1.7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8-19
第2章 区域油气地质特征  19-48
  2.1 构造特征  19-28
    2.1.1 四川盆地形成演化  19
    2.1.2 川西坳陷现今构造格局  19-20
    2.1.3 主要断裂分布特征  20-23
    2.1.4 川西坳陷构造演化  23-25
    2.1.5 南北向构造带构造演化  25-28
  2.2 沉积特征  28-34
    2.2.1 上三叠统早期沉积演化特征  29-30
    2.2.2 上三叠统须家河期沉积演化特征  30-34
  2.3 成藏特征  34-48
    2.3.1 典型气藏解剖  34-42
    2.3.2 区内已钻井分析  42-48
第3章 圈闭识别与描述  48-89
  3.1 圈闭识别  48-75
    3.1.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48-53
    3.1.2 局部构造特征  53-58
    3.1.3 断裂特征  58-64
    3.1.4 断层封堵性分析  64-75
  3.2 圈闭识别结果  75
  3.3 重点圈闭描述  75-79
    3.3.1 知新场T_3x 圈闭  75-76
    3.3.2 石泉场T_3x 圈闭  76-78
    3.3.3 龙宝梁T_3x 圈闭  78-79
  3.4 圈闭含油气性描述  79-89
    3.4.1 烃源岩特征  79-82
    3.4.2 储层特征  82-88
    3.4.3 生储盖组合  88-89
第4章 圈闭有效性评价  89-98
  4.1 圈闭有效性主控因素分析  89
    4.1.1 有效圈闭类型分析  89
    4.1.2 有效圈闭控制因素分析  89
  4.2 评价方法选择  89
  4.3 评价模板的建立  89-94
    4.3.1 评价参数研究  90-93
    4.3.2 须家河组圈闭评价模板  93-94
  4.4 圈闭综合评价  94-98
    4.4.1 圈闭地质评价  94-95
    4.4.2 资料可信度评价  95-96
    4.4.3 圈闭资源量计算  96-98
第5章 目标优选与勘探部署建议  98-104
  5.1 勘探目标优选  98-99
    5.1.1 优选原则和方法  98
    5.1.2 优选结果  98-99
  5.2 勘探部署建议  99-104
    5.2.1 地震部署建议  99
    5.2.2 上三叠统钻探部署建议  99-104
结论  104-106
致谢  106-107
参考文献  107-11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11

相似论文

  1.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P539.2
  2. 晋县凹陷赵县背斜滚动潜力研究,P618.13
  3. 泌阳凹陷付湾—张厂地区沉积特征及有利目标研究,P618.13
  4. 渤中凹陷北坡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5. 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P618.13
  6. 贝中地区大磨拐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7. 龙门山构造带及川西坳陷中段地壳电性结构研究,P618.13
  8. 川西坳陷南段中三叠统富钾卤水富集模式及有利区预测,P619.211
  9. 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沙湾组一段第三砂层组圈闭预测研究,P618.13
  10. 西藏伦坡拉盆地构造特征研究,P618.13
  11. 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沙二段1砂组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12. 广元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3. 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物源分析及油气地质意义,P618.13
  14. 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15.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P535
  16.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17. 贝西北地区大磨拐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样式分析及动力学研究,P618.13
  19.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P618.13
  20. 塔里木盆地草湖北部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圈闭类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