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倒班人群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 者: 陈玉恒
导 师: 李倩;卢祖洵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关键词: 倒班 生活方式 健康状况 SF-12生命质量量表
分类号: R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现场,通过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12条目简短生命质量量表(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12)和健康状况体格检查,了解我国城市倒班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茶、体育锻炼)、生理指标(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压)、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分布情况,并与正常班人群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倒班与人群生命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职业健康教育对策,以尽量避免或减少倒班人群的职业危害。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应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大庆市肿瘤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基线信息调查表)和SF-12生命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构式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如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生物节律、睡眠质量和倒班情况等。SF-12生命质量量表主要包括8个维度: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因身体健康所导致的角色限制(Role-Physical,RP)、身体疼痛(Bodily Pain,BP)、因情绪问题所导致的角色限制(Role-Emotional,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活力状况(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其中前4个维度属于躯体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层面,后4个维度属于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层面。2.体格检查:健康状况体格检查包括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及血压的测量。3.统计分析: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Service Solutions)16.0及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两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确切概率分析(Fisher’s Exact Test)和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等。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大庆市爱心医院、大庆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大庆市三环钻井公司调查当日40-60岁在职职工(410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5.37%。在391例调查对象中,184例曾经从事或者正在从事倒班工作(47.06%),其中65例曾经倒班(16.62%),119例目前倒班(30.43%)。所有调查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班组、曾经倒班组和目前倒班组。调查对象多数为45-49岁(159人,40.66%)、已婚(365人,93.35%),三组人群的年龄、婚姻状况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女性目前倒班组年龄均在50岁以下。而正常班、曾经倒班和目前倒班组在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方面显著不同,其中,目前倒班组人群的文化程度最低(初中及以下:48.08%)、家庭月收入较少(≤1999元:41.18%);按性别分层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仍以目前倒班组的文化程度最低、低收入家庭比例最高。正常班、曾经倒班和目前倒班组的生活行为方式差异明显,其中,目前倒班组中吸烟者(76人,63.87%)和饮酒者(68人,57.14%)比例最高,尤其是在男性目前倒班组中(吸烟:87.95%,饮酒:75.90%)。而三组人群的饮茶和体育锻炼情况无显著性差别。男性和女性三组人群的BMI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别。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高血压患者的比例普遍偏高(235人,60.10%),正常班、曾经倒班和目前倒班组中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5.22%,50.77%,56.30%。正常班、曾经倒班和目前倒班组的睡眠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2),其中目前倒班组自我评价睡眠质量差的比例最高(23人,19.33%),按性别分层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倒班人群睡眠质量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班组。从生命质量量表8个维度的得分来看,曾经倒班组在一般健康(37.85±27.95)、角色-生理(76.73±24.90)、活力状况(67.31±22.06)、社会功能(76.54±21.60)4个维度的得分最低,尤其是女性曾经倒班组的社会功能维度(70.73±22.29)得分最低;男性三组人群8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从量表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来看,曾经倒班组(49.02±8.38)和目前倒班组(48.18±8.57)的躯体健康层面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班人群(51.13±7.88),尤其是男性目前倒班组(49.15±8.54)的躯体健康层面得分最低;无论总人群、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正常班、曾经倒班组和目前倒班组的心理健康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别。调整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生理指标(BMI、血压)和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在躯体健康层面,倒班是调查对象躯体健康层面得分的影响因素(P=0.007),倒班人群的躯体健康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班组,其中,男性倒班人群显著低于正常班人群(P=0.011),尤其是目前倒班组得分最低;对于心理健康层面,倒班人群的心理健康得分较正常班组低,尤其是女性曾经倒班组的心理健康层面得分最低,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群,倒班对心理健康得分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论倒班人群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月收入较少,并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较普遍。同时,倒班人群具有睡眠质量较差、生命质量较差等特点;且倒班对人群的躯体健康影响较大。因此,要探索合理的倒班体系,鼓励倒班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整心理状态,适当提高倒班人群的待遇(如工资)等,以减少倒班对工人健康的不利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9
ABSTRACT  9-13
第一部分 背景与目的  13-15
  一、研究背景  13-14
  二、研究目的  14-15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15-22
  一、研究对象  15
  二、研究方法  15-17
  三、研究内容  17-18
  四、技术路线  18-19
  五、名词界定  19
  六、统计分析  19-22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22-35
  一、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5
  二、生活方式  25-28
  三、健康状况  28-30
  四、生命质量评价  30-35
第四部分 讨论  35-42
  一、倒班人群具有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少等特点  35-36
  二、倒班人群吸烟和饮酒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较普遍  36
  三、倒班人群中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者的比例较高  36-37
  四、倒班人群的睡眠质量较差,尤其是目前倒班人群  37-38
  五、倒班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较低,尤其是在躯体健康层面  38-42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42-44
  一、研究结论  42
  二、研究中贡献及创新  42
  三、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42-44
参考文献  44-48
综述  48-61
  参考文献  57-61
附录1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1-62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活动  62-63
附录3 大庆市肿瘤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基线信息调查表  63-66
致谢  66

相似论文

  1. 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与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G812.0
  2. 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护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R47
  3. 苏州市中学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G633.96
  4. 泰安市886名孕晚期妇女营养健康状况与分娩情况调查分析,R714.2
  5. 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研究,F205
  6. 传统与变迁,TU-0
  7. 中国人个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195
  8. 改良APACHEⅡ评分在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早期评价中的应用,R595.4
  9. 长沙市城区中年男性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R473.2
  10. 促进丧偶老年妇女健康行为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研究,R473.5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B844.2
  12. 新时期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策,J905
  13. 江西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G807.4
  14. 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混合动力轿车内饰设计研究,U462
  15. 重庆市某公职人群营养知识、膳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R195
  16.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及其干预转归研究,R587.1
  17. 武警官兵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的关系研究,B849
  18. 上海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分析,R144
  19. 天津市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R395.1
  20. 廊坊市高校中年男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研究,G645.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流行病学与防疫 >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 流行病学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