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信息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作 者: 王航
导 师: 唐莉
学 校: 合肥工业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信息化建设 网络 机制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任务。而今天的中国社会,现代信息技术高歌猛进,社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建立和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载体、模式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正是着眼于信息化的视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普及,分析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梳理了信息化建设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和辨证统一性,厘清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实现信息化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当今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如何建立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中国化、大众化成果的现代网络体系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以及确保这一伟大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的长效机制的建构等问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如何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去“化”大众,内化为人民大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力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进一步“大众化”,从而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选题背景  10
  1.2 文献综述  10-14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0-11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1-14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1.4 研究意义  14-15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15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6
第二章 信息化概述  16-24
  2.1 信息化的内涵  16-19
    2.1.1 信息化的概念  16
    2.1.2 信息化的特征  16-18
    2.1.3 信息化的历史和社会必然性  18-19
  2.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9-20
  2.3 信息化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20-24
    2.3.1 信息化视阈下的哲学  20
    2.3.2 信息化视阈下的人文社会科学  20-22
    2.3.3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视阈下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  22-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  24-37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内容和对象  24-26
    3.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24
    3.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对象  24-25
    3.1.3 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5-26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关系  26-27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关系  27-28
  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8-30
    3.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信息化成果的推动  28-29
    3.4.2 信息化发展也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29-30
  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30-37
    3.5.1 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0-31
    3.5.2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31-34
    3.5.3 原因分析  34-37
第四章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7-42
  4.1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及其优点  37-39
    4.1.1 含义  37-38
    4.1.2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优点  38-39
  4.2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39-42
    4.2.1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及其滞障性  39-40
    4.2.2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的提升  40-42
第五章 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42-52
  5.1 领导机制  42-44
  5.2 政策机制  44-46
  5.3 人才培养和技术更新机制  46-47
  5.4 激励机制  47-49
  5.5 实施机制  49-50
  5.6 监评机制  50-52
第六章 总结  52-53
  6.1 主要研究成果  52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2-53
参考文献  53-58
致谢  58-59

相似论文

  1. 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描述语言研究,Q78
  2. 天然气脱酸性气体过程中物性研究及数据处理,TE644
  3. 复合超声振动拉丝的理论与实验研究,TG663
  4. 压气机优化平台建立与跨音速压气机气动优化设计,TH45
  5. 调频式电容位移传感器高速测频与非线性校正技术研究,TH822
  6. 基于多Agent理论的卫星协同定轨技术研究,V474
  7.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综合测试技术研究,U469.72
  8. 基于感性负载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U463.6
  9. 复杂边界条件下多体结构的瞬态热分析,TK124
  10. 基于MODBUS的发电厂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TM621
  11. 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TM727
  12. 基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疾病相关miRNA挖掘方法的研究,R341
  13.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14.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15. 多端口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TN929.5
  16. 宽带卫星网络中的TCP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TN927.2
  17. 多层卫星网络稳定性设计研究,TN927.23
  18. 多基地高频雷达固定站中央主机软件研制,TN957.5
  19. 卫星网络中移动IP路由选择的研究,TN929.5
  20. 基于OLSR的Ad Hoc网络功率意识路由协议,TN929.5
  21. 并行分布式网络模拟器PDNS容错技术的研究,TP302.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