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组人P53腺病毒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作 者: 林健泽
导 师: 江建明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骨科学
关键词: rAd-p53 脊柱转移瘤 经皮穿刺
分类号: R73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由于解剖和生物学特点,脊柱是骨转移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据资料统计,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是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5-40倍。据国外资料统计每年新确诊的恶性肿瘤中,有2/3的病例已发生其他部位的转移。随着对原发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病人渴望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它的远隔转移病灶逐渐成为影响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脊柱转移瘤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和骨髓衰竭等并发症,加速了病情的发展,严重地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尽管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脊柱转移瘤的发生机制、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仍未到有效的根治手段。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及其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密切关系,现多采用放疗、化疗,少数手术,但进行脊柱转移瘤的大部切除或彻底的根治性切除比较困难,且创伤大,出血量大,并发症较多,所以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脊柱转移瘤的综合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p53基因是与肿瘤关系最密切的肿瘤抑制基因,60%以上的肿瘤存在p53基因的异常(包括点突变、等位基因缺失、重排、插入、基因融合等)。p53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疗效均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认为,p53基因的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主要源于P53蛋白参与调节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抗癌生物学功能。P53通过上调P21、mdm2、GADD45等基因在DNA损伤所致的G1/S停顿中起重要作用;P53的C端能探测到并与损伤的DNA牢固结合使P53与损伤DNA形成复合物,一方面可以调节和激活参与基因修复的基因群,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具有外切酶的活性,直接参与修复基因;P53通过调节一些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如Bax、DR5、IGFs和干扰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细胞凋亡;p53基因的状况还影响细胞对放、化疗敏感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以增加放、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除直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状态,P53还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的生存环境而发挥效应。P53蛋白能刺激内源性的TSP1基因,正性调节TSP1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P53蛋白还可能通过细胞传导和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旁观者效应”杀灭肿瘤细胞。在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也进一步证实了rAd-p53的抗癌作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是目前世界第一个上市的基因药物,经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本研究主要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的疗效。此项目将经皮穿刺微创术和基因药物结合治疗脊柱转移瘤,与传统放疗、化疗、手术治疗比较,本项目具有微创、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痛苦小、费用少、疗效好等优点,也适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此研究将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微创的全新治疗方法为脊柱转移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本研究自2006年6月到2009年8月,选取肺鳞状细胞癌来源脊柱转移瘤病例共36例,均经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脊柱转移瘤,排除脊柱原发肿瘤和其他肿瘤脊柱转移,其他脏器无转移病灶,并经检测存在p53突变,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8.3岁,VAS评分7.98±0.44。单节段转移26例,其中胸椎13例,腰椎7例,颈椎3例,骶椎3例,多节段转移10例。椎体侵犯11例,附件侵犯9例,椎体与附件均有侵犯16例。无神经压迫症状23例,存在神经压迫症状13例,根据预先设计的随机化分组方案,所选病例随机进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椎体于1、4周先经皮瘤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1×1012VP),瘤内注射2天后行常规放疗,放疗剂量为50Gy/25f/5-6w。对照组仅行相同常规放疗。病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治疗后4周和8周疼痛症状缓解情况,根据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进行疼痛评定,进行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治疗后4周和8周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肿瘤细胞坏死率;免疫组化法测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肝功,肾功,血常规,比较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前后的变化,重点观察体温变化。[结果]1.疼痛症状缓解情况:根据VAS疼痛评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046.083,P=0.000)。治疗前(7.98±0.44)、治疗后4周(2.96±1.18)及8周后(4.79+3.13)不同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F=909.303,P=0.000),治疗方法同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F=341.550,P=0.000),提示不同治疗方法随时间的推移,VAS评分变化趋势不同。组内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1.87±0.39)和8周(1.75±0.50)VAS评分均较治疗前(8.03±0.48)下降,而对照组仅在治疗后4周(4.05±0.46)VAS评分低于治疗前(7.94±0.46)(P=0.000),治疗后8周(7.83±0.49)与治疗前(7.94±0.46)无显著性差异(P=0.573)。组间比较,实验组治疗后4周(1.87±0.39)和8周(1.75±0.50)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05±0.46)(7.83±0.49)(P=0.000)。2.肿瘤细胞坏死率:实验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坏死率高于对照组(t=21.037,P=0.000),实验组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瘤组织明显变性坏死、大量凋亡。3.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36例肿瘤样本中,治疗前36例样本均未见P53蛋白表达;治疗后,对照组18例样本仍未见P53蛋白表达,实验组18例样本均出现P53蛋白表达阳性。3.血清中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水平:36例肿瘤样本中,治疗前36例样本血清中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水平均呈阴性;治疗后,对照组18例样本仍未检测到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实验组18例样本于注射第4周血清中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全部呈阳性,其中强阳性为27.8%(5/18),中等阳性为72.2%(13/18)。注射第8周血清中抗特异P53基因腺病毒抗体全部呈阳性,其中强阳性为77.8%(14/18),中等阳性为22.2%(4/18)。4.不良反应:经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实验组患者肝、肾功和血常规检查治疗前和注射rAd-p53后都在正常范围,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05),rAd-p53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过性自限性发热。实验组病人轻度发热或不发热病例(低于38.0C)占27.8%,中度发热病例(38.1~39.0C)占72.2%,无超高热病例(39.1~41.0C)。大部分病人治疗5~7 h开始发热,持续6~13h。[结论]一、rAd-p53联合放疗对于肿瘤疼痛症状缓解效果优于单纯放疗,更有效使肿瘤细胞凋亡,并能避免放疗的耐受性。二、rAd-p53转染效率较高,随注射次数增加,机体对P53基因腺病毒的机体免疫反应增强,但对药物疗效无影响。三、rAd-p53临床治疗安全,未见肝、肾功损害,不良反应仅为自限性发热。

全文目录


摘要  3-8
ABSTRACT  8-15
前言  15-20
材料与方法  20-29
结果  29-43
讨论  43-48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2
综述  52-67
附录  67-68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68-69
成果  69-70
致谢  70-72
统计学审稿证明  72

相似论文

  1.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R738
  2. 脊柱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b值选取及其意义,R738.1
  3. 经皮穿刺手术软组织穿刺力建模与机器人应用软件设计,TP242.3
  4. 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R738.1
  5. VEGF、Id-1及微血管密度与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关系的探讨,R738
  6. 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687.3
  7. 脊柱转移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初步研究,R738.1
  8. 胰腺假性囊肿的诊疗进展,R657.5
  9.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R687.3
  10. 生物组织电参数的微波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TM931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分析,R687.3
  12. CT导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腹腔感染86例分析,R656
  13. 重组人腺病毒p53(rAd-p53)注射液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R739.63
  14. MR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R445.2
  15. 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慢性粒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R733.7
  16. 重组人p53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R392
  17. 有限元法对椎体成形术的力学评价,R318.01
  18. MR全景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对比研究,R738
  19.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R687.3
  20. 超声引导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甲状腺囊肿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R58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运动系肿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