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生长、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 者: 杨凯
导 师: 樊启学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水产养殖
关键词: 黄颡鱼 溶氧 生长 窒息点 呼吸代谢 能量收支 氧化应激
分类号: S91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和生理学方法,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溶氧水平黄颡鱼生长呼吸代谢、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测定黄颡鱼的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第二部分研究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稚鱼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生长、能量收支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颡鱼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在28±0.5℃下,用封闭静水式装置测定了黄颡鱼的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其体长(BL)为1.90~11.03 cm,体重(BW)为0.17~22.99 g。结果表明:在该规格范围内,窒息点(Sp)范围为0.33~0.60 mg/L,瞬时耗氧率(IRO2)范围为0.0119~0.2081 mg/g·h。Sp和IRO2随规格增加而降低,二者与BL、BW的幂函数方程分别为:Sp=0.7795BL-3695(R2=0.9619)、Sp=0.4897BW-0.1323(R2=0.9656),IRO2=0.7290BL-0·5709(R2=0.9580)、IRO2=0.3549BW-0.2036(R2=0.9539);IRO2随水中溶解氧(DO)的下降相应地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可见,黄颡鱼是低窒息点鱼类,其呼吸类型可归属于顺应型。在28±0.5℃循环水环境中设置四种溶氧组,分别为低溶氧组(G1,2.92mg/L)、中低溶氧组(G2,4.71mg/L)、饱和溶氧组(G3,6.77mg/L)、过饱和溶氧组(G4,9.68mg/L),研究初始体重为(1.62±0.02)g的黄颡鱼稚鱼的生长、摄食及呼吸代谢规律。结果显示:G3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效率(FCE)均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试验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与溶氧水平无正相关性,G3组的耗氧率、排氨率始终显著高于其它三组。摄食后1~4h内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二者均在09:00和21:00出现高峰,G3组的耗氧率高峰值分别为0.345 mg/g·h、0.331 mg/g·h,G3组的排氨率高峰值分别为24.194μg/g·h、17.77μg/g·h。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稚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变化过程具有类似的特征,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在饱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稚鱼生长最快、呼吸代谢最为旺盛。研究了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生长、饲料利用、氮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溶氧组(DO),分别为低溶氧组(D1,2.28 mg/L)、中低溶氧组(D2,4.04 mg/L)、饱和溶氧组(D3,6.51 mg/L)、过饱和溶氧组(D4,9.11 mg/L),每组3个重复。试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持续8周,试验期间水温28℃。结果表明,当DO上升至6.51mg/L时,特定生长率(SGRw)、摄食率(FR)显著升高(P<0.05);在2.28~9.11mg/L DO范围内,各试验组的FCEd、FCEe、ADCd、ADCe表现出随着DO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D4组与D5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能(C)、生长能(G)在D3组最高,分别为434.39J/g·d、77.89 J/g·d,在D4组又有所下降;呼吸代谢能(R)的变化趋势与C、G相似。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D3组最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D3组最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在D3组均显著最高。试验表明,饱和溶氧条件对黄颡鱼的生长代谢、氮代谢以及抗氧化物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5
  1.1 溶解氧  11-16
    1.1.1 溶氧水平对鱼类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11-12
    1.1.2 溶氧水平对鱼类生理代谢的影响  12-13
    1.1.3 溶氧水平对鱼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3-14
    1.1.4 溶氧水平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14-16
  1.2 鱼类呼吸代谢的研究概况  16-23
    1.2.1 鱼类的生理呼吸点及呼吸代谢率  16-17
    1.2.2 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  17-19
    1.2.3 影响鱼类呼吸代谢的因素  19-23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3-25
第二章 黄颡鱼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25-33
  2.1 材料与方法  25-27
    2.1.1 试验鱼与试验用水  25
    2.1.2 试验设计  25-26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27
  2.2 结果与分析  27-30
    2.2.1 昏迷点和窒息点  27
    2.2.2 瞬时耗氧率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27
    2.2.3 瞬时耗氧率与不同呼吸生理状态的关系  27
    2.2.4 瞬时耗氧率与溶氧水平的关系  27-30
  2.3 讨论  30-33
    2.3.1 黄颡鱼的窒息点  30-31
    2.3.2 瞬时耗氧率与规格的关系  31-32
    2.3.3 瞬时耗氧率与溶氧水平的关系  32-33
第三章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稚鱼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影响  33-41
  3.1 材料与方法  33-35
    3.1.1 试验材料  33
    3.1.2 饲养管理  33-34
    3.1.3 取样与测定  34-35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5
  3.2 结果与分析  35-38
    3.2.1 溶氧水平对生长、摄食的影响  35-36
    3.2.2 不同溶氧条件下的耗氧率  36
    3.2.3 不同溶氧条件下的排氨率  36-38
  3.3 讨论  38-41
    3.3.1 溶氧水平对生长、摄食的影响  38-39
    3.3.2 溶氧水平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39-40
    3.3.3 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  40-41
第四章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生长、能量收支氧化应激的影响  41-53
  4.1 材料与方法  41-47
    4.1.1 试验鱼及试验饲料  41
    4.1.2 试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41-42
    4.1.3 试验取样  42
    4.1.4 肝脏、血清抗氧化酶类指标的测定  42-44
    4.1.5 生化成分分析  44
    4.1.6 数据处理  44-45
    4.1.7 数据统计分析  45-47
  4.2 结果与分析  47-50
    4.2.1 溶氧水平对生长、摄食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7
    4.2.2 溶氧水平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47-48
    4.2.3 溶氧水平对肝脏及血清抗氧化物酶的影响  48-50
  4.3 讨论  50-52
    4.3.1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50
    4.3.2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  50-51
    4.3.3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1-52
  4.4 小结  52-53
参考文献  53-68
致谢  68-69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9

相似论文

  1. 经典Wnt信号关键基因在人早期牙齿发育中的表达检测,R78
  2. 牡蛎壳海卤缓释氮肥对辣椒和香菜生长影响的研究,S145.6
  3.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4. 军曹鱼生长激素基因(GH)的克隆和表达,Q786
  5. 调环酸钙合成工艺研究及其类似物合成,TQ452
  6.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7.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8.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9.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10.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1.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2. 两种规格马氏珠母贝育珠期的生长、消化酶活力及珍珠囊发育的比较,S917.4
  13.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4.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15.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16. 不同肥料配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S572
  17. 雪茄外包皮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S572
  18. 杨柳田头菇生活史及分类地位研究,S646
  19. 不同处理血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肉仔鸡饲粮中的应用研究,S831.5
  20.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21. 牛蒡子苷提取、纯化及其对小鼠C2C12细胞生长的影响,S853.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基础科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产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