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维人体心室心肌缺血模型中的折返波仿真研究
作 者: 田慧丽
导 师: 王宽全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 建模仿真 心律失常 折返波 心肌缺血
分类号: R318.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均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活动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对心律失常发生及致病机制的研究都是医学乃至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一个焦点。对心律失常的研究可以通过动物、人体实验和计算机仿真两个方面进行。但是动物或人体实验的方法不仅周期长、代价高、危险性大,而且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随着心脏细胞动作电位数学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和研究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这些数学模型,可以在细胞水平上直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一些复杂的假说进行验证、预测、指导实验研究,完成实验中一些难以进行的工作。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已经成为探讨和揭示心律失常机制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正是基于最新的人体心室数学模型,采用一种高仿真精度的加速算法,深入研究了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的内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针对Tusscher于2004年提出的TNNP模型[2],设计了三种仿真方案,并依据仿真实验结果数据从计算耗时、仿真精度及稳定性这三个方面对三种仿真方案做比较,然后选择出一种确保一定仿真精度情况下的仿真加速方法,而且该方法很适合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其次,本文基于TNNP模型,利用前面选择出来的相对最优仿真方法,在人体二维心室壁组织上,建立了心肌缺血模型,仿真出旋转波,并通过研究折返波在不同缺血症状下的传播情况,对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的内在机制做了相应的解释。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绪论 8-16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8-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13 1.3 本文的研究方案及仿真环境 13-15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16 第2章 背景知识简介及折返波仿真 16-34 2.1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及其模型 16-25 2.2 折返波与心律失常 25-31 2.3 折返波仿真 31-33 2.4 本章小结 33-34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4-46 3.1 向前欧拉方法 34-36 3.2 改进方法 36-42 3.3 方法比较及讨论 42-45 3.4 本章小结 45-46 第4章 仿真心肌缺血 46-53 4.1 缺血心肌的细胞电生理 46-48 4.2 心肌缺血的仿真研究 48-52 4.3 本章小结 52-53 结论 53-55 参考文献 55-5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9-61 致谢 61
|
相似论文
- 水平井牵引器机构分析和建模仿真技术研究,P631.83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分析主动脉窦解剖特点与临床心律失常相关性,R541.7
- 大鼠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增龄性变化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R541.7
- 芹菜素与槲皮素的结构修饰及5-PBDMA对hERG钾通道的影响,R285
-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IL-17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R541.7
- 异喹啉类生物碱SIPI409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R965
- 基于低成本处理器的心电信号诊断技术,R318.0
- 64例成人Ebstein畸形的临床分析,R654.2
- 应变率成像评价吗啡预处理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左室长轴功能,R541
- 两例心脏自主神经节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R541.7
- 基于智能手机的心律失常远程监护平台的软件技术研究,R541.7
- 心宁丸对心肌缺血大鼠IL-6、TNF-α含量的影响,R285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R259
- 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的研究,R542.22
- 右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T波电交替特征及临床随访研究,R541.7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R541.6
- 窦性心律下消融延迟的心脏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及其机制探讨,R541.7
- T波电交替和心率变异分析方法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探讨,R541.7
- TNF-α诱导Cx43重构在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R542.2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用一般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一般性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