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译者的视域

作 者: 陈剑
导 师: 袁筱一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法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译者 身份 视域 时代语境 翻译目的
分类号: H059;H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的两次翻译,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1987年,中国作家韩少功的首译,在国内掀起了一场阅读和讨论昆德拉的热潮;16年之后,翻译家许钧教授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约重译了这部小说,再度引起了文学界和翻译界对这一译事的讨论。从1987年的初译到2003年的复译,从作家韩少功到翻译家许钧,这两个译本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之处?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两次翻译的比较,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在他的《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中曾提出,翻译批评的支点在于翻译主体,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译者是谁?贝尔曼系统地将译者放入翻译立场、翻译策略和译者视域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中,他借用现代阐释学中“视域”的概念,指出译者的视域,是“所有‘决定’译者所感、所为、所思的语言、文学、文化以及历史的因素。”我们发现,视域这个概念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而另一方面,这个空间又注定有其边界。对译者视域的探寻,从实用意义上看,是对翻译空间之可能性与局限性的呈现,从理论意义上看,也是探求复译意义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试图从译者视域的角度,来讨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中国的两次翻译。译者的视域与其所在的立足点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立足点取决于译者的身份和译者的时代。每一位译者都有自己生存环境的限定性语境,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文学和语言等因素,必然影响着译者的所感、所思和所为。1987年,作为作家的韩少功是怎样接触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翻译这部小说?在小说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2003年,当许钧重译这部小说时,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国内文学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出版环境和社会环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对译者的立足点有了相应的了解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作为作家的韩少功和作为翻译家的许钧,他对于翻译的观点有着怎样的不同?他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他们各自的翻译诉求又是什么?韩少功的初译和许钧的复译,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缘起于怎样的翻译目的?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具有怎样的价值?这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构成的。追寻译者的足迹,研究译者在其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所面临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所持有的立场和所做出的选择,能够帮助我们回到特定的历史空间中,更好地理解译本的价值与翻译的意义,观察翻译史是如何紧密镶嵌在整个时代的文学、语言、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历程中。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基于身份的多重数字签名及签密算法研究,TN918.1
  2.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3.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4.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5. 弗罗斯特诗歌面具下的个体身份建构,I712.072
  6. 品牌叙事中身份认同的建构,H04
  7. 商业银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8. 《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莫娜的身份追求,I712.074
  9. 流散下的身份构建,I712.074
  10.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820
  11. 女性主义视角下《恩惠》的主题解读,I712.074
  12.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13. 从符号价值的角度解构合肥房地产广告,F713.8
  14. 《无人伴随我》—后种族隔离南非的过渡性问题,I478.074
  15. 文学是人学的审美回归—钱谷融文艺思想研究,I0
  16. 无尽的探索—论德拉布尔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寻求与确立,I561.074
  17.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H059
  18. 文化身份建构视野下的中学生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G633.3
  1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20.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商标的翻译,H059
  21. 从目的论角度看财经英语教材的翻译,H31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法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