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的演变

作 者: 于海洋
导 师: 范嘉晨
学 校: 青岛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金瓶梅 水浒传 情节 人物形象 思想和艺术
分类号: I207.4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代的长篇小说多是借用现成作品中的素材以构思,并将它敷衍发展而成。《金瓶梅》即是借用《水浒传》中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作为全书开端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抄袭《水浒传》的文字,也没有沿袭《水浒传》的精神,而只是借用了武松故事中匆匆登场又匆匆下场的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情事,并作了为我所用的节略和增补,“借树开花”,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形成了洋洋洒洒的文学巨构。两书重复部分相异的一面,是《金瓶梅》独立成书所必不可少的,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所做的改动和增补多是出于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是作者为了以后展开独立的世界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匠心。论文首先从情节的照搬、情节的借用和增删以及诗词韵文的引用和修改等方面探析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的演变轨迹;其次,分别对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等人物形象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对《金瓶梅》和《水浒传》做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本文不认为《金瓶梅》对水浒故事的改写是任意和随便的,它有明确的创作指向和整体构思,它追寻了与《水浒传》等完全不同的成书过程。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6
引言  6-7
第一章 《金瓶梅》两种版本与《水浒传》的关系  7-10
第二章 情节的演变  10-24
  2.1 情节的照搬  10-11
  2.2 情节借用与增删  11-24
    2.2.1 情节的借用  11-13
    2.2.2 情节的增删  13-24
第三章 诗词韵文的引用和修改  24-29
  3.1 直接引用  24-27
    3.1.1 武松故事框架内的引用  24-25
    3.1.2 武松故事框架之外的引用  25-27
  3.2 引用并修改  27-29
第四章 主要人物形象的演变  29-39
  4.1 武松形象  29-32
  4.2 潘金莲形象  32-36
    4.2.1 潘金莲的身世  32-33
    4.2.2 潘金莲的淫妇性格  33-35
    4.2.3 《金瓶梅》作者对潘金莲的矛盾态度  35-36
  4.3 西门庆形象  36-39
    4.3.1 西门庆的身世  36-37
    4.3.2 西门庆的性格特征  37-38
    4.3.3 西门庆的发迹  38-39
第五章 思想和艺术的演变  39-48
  5.1 思想倾向  39-43
    5.1.1 描写世情  39-41
    5.1.2 忠义观念  41-42
    5.1.3 宿命论思想  42-43
  5.2 艺术的成熟  43-48
    5.2.1 结构完整  43-44
    5.2.2 复杂的人物性格  44-46
    5.2.3 语言艺术  46
    5.2.4 创作方法  46-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1-52
致谢  52-54

相似论文

  1. 被害人过错研究,D925.2
  2. 《红楼梦》和《玉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I106.4
  3. 多彩的塞北乡村画卷—何申小说论,I207.42
  4. 中国知识分子无奈人生的内心独白,I207.42
  5. 后殖民译论视角下英译《水浒传》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6. 转化型抢劫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7. 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8. 跨文化视角下《水浒传》中粗俗语的翻译研究,I046
  9.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H059
  10. 《许三观卖血记》的日常性与小人物形象,I207.42
  11. 模仿与改造,I207.42
  12. 《萤窗异草》叙事艺术研究,I207.41
  13. 论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I207.42
  14. 传承与创新,I207.42
  15. “三言二拍”中的盗寇形象研究,I207.419
  16. 海因里希·伯尔小说神话原型研究,I516
  17. 《哈利·波特》写作技巧初探,I561
  18. 席勒的“完人”概念,I516
  19. 寻衅滋事罪客观要件相关问题探究,D924.3
  20. 加重构成犯未遂的研究,D924.1
  21. 服装色彩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J523.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