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产融结合研究

作 者: 郭圆圆
导 师: 郭元晞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融结合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
分类号: F83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成长是经济增长内涵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实质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以价值形态表现的社会产值的增加。前者体现着经济的实物状态,而后者则是其在价值形式上的反映,两者关系异常紧密。这种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各自的发展状况和程度表明了经济的运行态势,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状况如何极大地影响乃至决定着经济的质量以及它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中,资本主义国家就出现了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互相融合的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日益活跃并不断开拓业务,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朝着一体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产融结合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实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一体化、自由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大,与世界经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进行产融结合在支持我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合理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于促进金融的深化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纵观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以后,纷纷进行着产融结合的探索。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或重建过程中所形成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产融结合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方向以及现在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立足于现存经济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总体来讲,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通过产融结合的历史渊源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分析,对产融结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探求产业与金融业两大部门在顺应总体经济发展前提下结合的必要性、结合方式、条件,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全文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通过对产融结合的一般理论、不同类型的产融结合模式及经济效率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构建适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本论文共分为5章20节:第一章是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原理,以及对产融结合理论的综述,介绍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和优化途径,产融结合的基本概念、发展的原因和主要效应。本章首先阐述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产业系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然后叙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途径,即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两条基本途径和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次,本章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产融结合概念的研究,结合笔者的理解和归纳,提出了比较科学的产融结合的综合概念。研究了其发展的原因,并对产融结合的效应进行了理论阐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金融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机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手段的作用过程可描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产业整合机制以及防范与分散风险机制,同时对每个机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讨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可以概括为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日本的主办银行制、韩国的政府主导型、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型等若干种有代表性的模式。本章节主要探讨的是头三种产融结合模式。探讨了不同模式下产融部门在资本连接方式、人事参与、信息交流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融合关系。同时对三种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进行详细的列表比较分析,从产生背景,正负效应等多个方面,对这三种模式的差异和利弊进行了分析,得出五个构建适合国情的产融结合模式的基础条件。第四章,本章介绍了我国进行的产融结合探索,对我国的产融结合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现状简析。首先分析归纳出,中国产融结合经历了工商企业参股或创建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创建财务公司、金融机构参股或控股工商企业、试行主办银行制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中国产融结合的现实可概括为金融业资本以多种途径投资参股工商企业、产业资本大量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债权转股权、企业集团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化等形式。并提出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特点,和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融资本运动呈非对称性、产融结合具有较大风险性、产融结合的目的性不成熟以及产融结合受行政的影响较大。总之,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实施产融结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延续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应该根据国情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新路的观点。第五章,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途径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是当前我国产融结合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实现金融领域业务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而成为金融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实现产融结合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方式,是当前乃至将来我国产融结合的一种有效的选择形式。本章通过结合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分析研究,提出从我国未来市场经济的大局着眼,我国产融资本结合机制应建立在市场驱动的基础上,建立以美国式的资本市场机制为主的产融结合模式为主体、兼容吸收德日以银行为主体的产融结合模式的合理内核的理想目标产融结合模式。其次简要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内在动因、金融控股公司的机制和功能、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正效应。归纳出我国目前存在四类主要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分别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控制形成的金融集团,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由产业资本控制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由地方政府控制的金融控股公司,然后剖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约束条件;最后提出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途径的若干思路,并就对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监管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对策的建议和意见。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7
1.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分析  17-22
  1.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原理  17-18
    1.1.1 相关概念及关联性阐述  17
    1.1.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途径  17-18
  1.2 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  18-20
  1.3 产融结合的原因以及效应简析  20-22
    1.3.1 产融结合的原因简析  20
    1.3.2 产融结合的效应  20-22
2. 金融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机制  22-27
  2.1 产业资本的资金形成转化机制  23-24
  2.2 产业资本的资金导向机制  24-25
  2.3 产业资本的信用催化机制  25-26
  2.4 产业整合机制  26
  2.5 防范与分散风险机制  26-27
3. 典型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27-39
  3.1 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日本的主办银行体制  27-29
    3.1.1 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的概念、产生背景及代表国家  27-28
    3.1.2 日本的主办银行模式具体运作方式  28
    3.1.3 主办银行体制下日本政府的调控方式  28-29
  3.2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9-31
    3.2.1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的概念及代表国家  29-30
    3.2.2 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型模式的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  30-31
    3.2.3 资本市场主导型模式下美国政府的调控方式  31
  3.3 韩国的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31-34
    3.3.1 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的概念及代表国家  31-32
    3.3.2 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  32-34
  3.4 不同产融结合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4-39
    3.4.1 各种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4-36
    3.4.2 对我国产融结合模式选择及发展的启示  36-39
4. 我国的产融结合历史回顾与现状简析  39-47
  4.1 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39-44
    4.1.1 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1978 年改革开放  39-40
    4.1.2 改革开放到20 世纪90 年代初  40-43
    4.1.3 1993 年之后  43-44
  4.2 中国产融结合的特点  44-45
  4.3 我国产融结合存在的问题  45-47
5. 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途径选择  47-59
  5.1 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47-48
  5.2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及正效应  48-50
    5.2.1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简述  48-49
    5.2.2 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与产融结合  49-50
  5.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50-55
    5.3.1 我国目前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模式简析  50-52
    5.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实证分析  52-53
    5.3.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存问题概述  53-55
  5.4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组建的途径  55-56
  5.5 对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监管措施的思考  56-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63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3

相似论文

  1.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2. 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调适研究,F249.26
  3.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F293.3
  4. 我国股市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F224
  5.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6. 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F832.2
  7.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327
  8. 新余市光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F832.2
  9. G公司战略选择与研究,F426.6
  10. 我国金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F272.92
  11. 商业银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含量研究,F830.42
  12. ZY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完善的研究,F832.2
  1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F832.51
  14. 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923
  15. 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F832.2
  16. 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产出稳定,F124;F224
  17. 名牌企业的抗金融危机能力研究,F272;F224
  18.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F752
  19.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F127;F224
  20. 基于金融支持的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224
  21. 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F124.3;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市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