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称呼语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

作 者: 刘汨凡
导 师: 李素琼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语码转换 称呼语 标记理论模式 社会心理动机 《雷雨》
分类号: C91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进行语码转换是极其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指说话人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换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语言现象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认为,在谈话中转换语码是有用意的。促成语码转换的因素、语码转换的作用和其所受到的制约等成为研究语言变化的重要课题。迈尔斯·斯科顿用标记模式来解释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标记模式理论是迈尔斯·斯科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它根据言语社团对某个语码在它特定的语言场景里所抱有的期望,将语码判断为无标记或有标记两种类型。能为社会准则预测到的选择为无标记选择,社会准则所预测不到的是有标记选择。标记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说话人是理智的行为者。它强调语码选择是说话人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说话者的语码选择决不是偶然性的行为或按会话顺序规则做出的线性回答,而是行为者的理性行为。在社会交往中,随着语境、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称呼语的选用往往也要发生变化。称呼语的选用能清楚地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称呼语就是一种语码,称呼语的转换也会也受到语码转换规律的支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呼语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学者从称呼语系统、制约称呼语选择因素、英汉称呼语对比等方面对称呼语进行了研究,但对称呼语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还不够。本研究以迈尔斯·斯科顿的标记模式为指导,以《雷雨》中使用的称呼语为语料,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称呼语语码转换社会心理动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人是理性的行为者,说话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称呼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如表达生气或礼貌等;实现威胁、讽刺或区别身份等言外之意;称呼语能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说话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称呼语来调节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拉大或缩小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对称呼语的更系统的研究,同时还能够帮助交际者进行更和谐和有效的交际。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仅对称呼语语码转换动机做了定性研究,未做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还不够成熟。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Introduction  9-12
  0.1 Topic of the Study  9-10
  0.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0
  0.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0-11
  0.4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1-12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2-24
  1.1 Definitions of Some Key Terms  12-14
    1.1.1 Code and Code Switching  12-13
    1.1.2 Address Forms  13
    1.1.3 Motivations and Code Switching Motivations  13-14
  1.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otivations of Code Switching  14-19
    1.2.1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  14-15
    1.2.2 Socio-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  15-17
    1.2.3 Psycholinguistic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  17-18
    1.2.4 Situational Factors for Code Switching  18-19
  1.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Address Forms  19-23
    1.3.1 Semantic Components Governing the Usage of Second-Person Pronoun  19-20
    1.3.2 The Reciprocal and Nonreciprocal Patterns of Address Forms  20-21
    1.3.3 The Computer Flow Chart Format to Show Address Form System  21-22
    1.3.4 The Address Form System in Modern Chinese  22-23
  1.4 Evaluation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23-24
Chapter 2 The Use of Address Forms in Thunderstorm  24-32
  2.1 The Plot of Thunderstorm  24-25
  2.2 Address Forms Used in Thunderstorm  25-30
    2.2.1 The Use of Kinship Terms  26
    2.2.2 The Right of Using Names Directly  26-27
    2.2.3 The Use of Endearing Terms  27-28
    2.2.4 The Use of General Titles  28
    2.2.5 The Use of T/V Forms  28-29
    2.2.6 Other Forms of Address  29-30
  2.3 Switching of Address Forms in Thunderstorm  30-32
Chapter 3 Socio-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for Switching of Address Forms in  32-44
  3.1 Reflection of Speaker’s Attitudes or Feelings  32-35
    3.1.1 Reflection of Great Anger  33-34
    3.1.2 The Intention to Show Intimacy and Politeness  34-35
  3.2 Reflection of Illocutionary Meaning  35-39
    3.2.1 The Intention to Satirize  36-37
    3.2.2 The Intention to Threaten  37-38
    3.2.3 The Intention to Mark Identity  38-39
  3.3 Adjus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39-44
    3.3.1 Reduction of Socio-psychological Distance  40-42
    3.3.2 Enlargement of Socio-psychological Distance  42-44
Conclusion  44-46
References  46-50
Acknowledgements  50-51
Appendix I  51-53
Appendix Ⅱ  53-55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55-58
Résumé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58

相似论文

  1.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2. 维吾尔族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G633.41
  3. 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中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H319
  4. 从语用平衡假设角度看王熙凤的称呼语,H13
  5. 关于CMC环境下中日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H030
  6.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H319
  7. 非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H319
  8. 《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I207.34
  9. 新疆维吾尔族城市居民维汉口语句间语码转换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H102
  10. 电视节目“希望英语杂志”中语码转换的研究,H08
  11.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实证性研究,H319
  12. 德汉称呼语对比研究,H33
  13. 中国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H315.9
  14. 《儿子与情人》中的语码转换研究,H08
  15. 职场中以性别为基础的称呼语社会语言学研究,H0-05
  16. 《丑女贝蒂》称呼语言外之力的关联理论阐释,H313
  17.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动机研究,G633.41
  18. 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影响的欧化表征之多维研究,H109.4
  19. 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语码转换的研究,G633.41
  20.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顺应性研究,H319
  21. 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研究,H030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