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和平教育论纲

作 者: 万发盛
导 师: 何齐宗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和平 和平教育 和平素养
分类号: G4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中永不会消失的亮点。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人们和平理想的破灭。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人类再次反思战争,思考如何才能避免下一次战争。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教育,希冀通过教育实现人们心中永远的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尽快让这个主题得以实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推动其成员国开展和平教育,现今许多国家都已把和平教育作为本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试图对和平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和平教育的理论与现实缘起入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和平教育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和平教育的内涵、特征、基础与功能等。本文所说的和平教育是指狭义的和平教育,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教授和平理论,阐述冲突化解理论,传播和平知识与和平文化、提高人们的和平意识及和平素养、塑造和平文明的教育;和平教育具有跨学科、多维度层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等特征;本部分还阐述了和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分析了和平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第三部分回顾了和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评介了国内外和平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当前和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部分从和平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和平教育的方法、教师和平素养的提高、和平教育的国际交流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平教育的对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引论  8-20
  1.1 研究的缘起  8-11
    1.1.1 现实背景  8-10
    1.1.2 理论背景  10-1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4
    1.2.1 国外的研究  11-13
    1.2.2 国内的研究  13-14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8
    1.3.1 研究的目的  14-16
    1.3.2 研究的意义  16-18
  1.4 研究的方法  18-20
    1.4.1 文献研究法  18
    1.4.2 比较分析法  18-20
2 和平教育的特征、基础与功能  20-47
  2.1 和平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0-33
    2.1.1 什么是和平  20-29
    2.1.2 和平教育的内涵  29-30
    2.1.3 和平教育的特征  30-33
  2.2 和平教育的基础  33-40
    2.2.1 理论基础  33-37
    2.2.2 实践基础  37-40
  2.3 和平教育的功能  40-47
    2.3.1 社会功能  40-45
    2.3.2 个体功能  45-47
3 和平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47-58
  3.1 和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47-50
    3.1.1 和平教育产生的背景  47-48
    3.1.2 和平教育的发展历程  48-50
  3.2 国内外和平教育举隅  50-55
    3.2.1 美国的和平教育  50-51
    3.2.2 德国的和平教育  51-52
    3.2.3 日本的和平教育  52-53
    3.2.4 中国的和平教育  53-55
  3.3 和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5-58
    3.3.1 和平教育面临的机遇  55
    3.3.2 和平教育面临的挑战  55-58
4 关于加强和平教育的几点思考  58-68
  4.1 重视和平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58-60
  4.2 提高教师的和平素养  60-61
  4.3 探索和平教育的有效方法  61-63
    4.3.1 问题化  61-62
    4.3.2 生活化  62
    4.3.3 活动化  62-63
  4.4 整合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和平教育资源  63-65
  4.5 注重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和平教育  65-66
  4.6 开展和平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6-68
结束语  68-69
参考文献  69-71
后记  71-7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72

相似论文

  1. 中国和平发展视野下的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研究,D820
  2. 和平崛起背景下政府优化国家形象对策研究,D820
  3. 追求互济与和平,B978
  4.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K266
  5.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地区琴行办学调研,J60-4
  6. 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J614
  7. 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D815.2
  8. 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D815.2
  9. 康德世界主义思想研究,B516.31
  10. 论《孙行者》中的戏仿和和平主义思想,I712
  11.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体系的转变,D820
  12.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睦邻外交,D820
  13. 中美俄新三角关系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研究,D822.3
  14. 工程师对和平利用核能的伦理责任,B82-057
  15. 论法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作用,D618
  16. 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820
  17. “和谐世界”理念对“民主和平论”的重要超越研究,D80
  18. 论建国初毛泽东东南亚外交政策,D829
  19. 天津市和平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对策研究,D669.6
  20. 天津市和平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669.3
  21. 论中韩两国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中的作用,D822.33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德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