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作 者: 顾丽琴
导 师: 宋志轶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教育
关键词: 小学生 自主学习 探究
分类号: G6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20世纪以来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和主要特点。“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中的共识。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依赖性强,特别缺乏自主性。因此,小学生适宜从自主性的培养入手,特别是结合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课堂学习,来开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这是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在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自主学习”内涵论述的基础上,但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几乎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为了更好的改进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必须让理论付之于实践。本论文从自主学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文献,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并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探讨小学生在课内、课外及其在家庭教育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4
Abstract  4-7
前言  7-10
  (一) 研究背景  7
  (二) 自主学习的内涵  7-8
  (三) 研究意义  8-10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10-16
  (一) 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  10-13
  (二) 国内自主学习的研究  13-16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6-27
  (一) 自主学习的哲学基础  16-18
  (二) 自主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18-23
  (三) 自主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23-27
三、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27-37
  (一) 学校因素  27-30
  (二) 家庭因素  30-31
  (三) 社会因素  31-32
  (四) 个人因素  32-37
四、自主学习的调查分析  37-46
  (一) 小学生自主学习普遍不足  37-40
  (二) 自主学习与志向水平有关  40-43
  (二) 不同阶段的自主学习特点  43-46
五、自主学习实践探索  46-52
  (一) 根据个体差异,做好课内自主学习引导  46-48
  (二) 利用教学技能,创造课内自主学习条件  48-49
  (三)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49-50
  (四) 优化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参与自主学习  50-52
六、结语  52-54
参考文献  54-57
附录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57-58
附录二:小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一)  58-70
附录三:问卷调查(二)  70-72
读研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2-73
后记  73

相似论文

  1.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5.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6.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G633.91
  7. 中学语文外国小说教学研究,G633.3
  8.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9.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10.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11.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G712.4
  12.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G622.4
  13.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G633.6
  14. 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G631
  15.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16.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G633.3
  17.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G632.0
  18. 当代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生命哲学审视,G631
  19.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G633.55
  20.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21.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