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学数学教师隐性知识发展路径研究

作 者: 丁玮
导 师: 张定强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隐性知识 教育叙事研究
分类号: G6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教育成为关注的热点,证明存在保障教师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中,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但是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小学教师教育领域几乎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边角料”,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令人担忧。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要么理论过于空、大,远离小学教育的真实世界,要么实践匮乏理论根基,禁不得“推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尤其严重。为了给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我确定研究对象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师”,研究主题为“教学实践中指导(小学数学)教师行为的知识是什么,教师如何发展这种知识?”它是基于两个前提假设:一是:尽管小学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共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倾向,那么,我假设“存在着某种内隐的知识,这种知识实际地‘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二是,如果假设一得到证实,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者,有必要、也应该使这种知识(趋于)“显性化”,那么,我假设“至少存在着一种最适合小学数学教师发展自己内隐知识的研究方法”。关于主题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向外开放的、没有边界的系统。我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找到包含问题的最小化理论”和“理论最大化地指导教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进行丰富与论证。这样,形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验证“无法言传、不能明确反思的知识影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目的的达成”。全文布局如下:首先,理论梳理与反思。文中“上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了“知识转型”视角下知识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当代社会,对于教师所拥有的、可以自主发展的——隐性知识的关注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刻挖掘了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广泛搜集、整理了“教师隐性知识的转化”在理论上可能的路径;结合当前数学教师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适合小学数学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路径——教育叙事研究。其次,实践尝试。文中“下篇”对教育叙事研究展开实践尝试。作为质的研究,它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探讨:(1)方法论,即指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2)研究方法/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中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的使用等。第三个层面的研究以数学教师案例的形式呈现,期待获得对于师者的启示。最后,反思中总结全文。研究的正向结果是:通过教育叙事的方法,被研究者对“自身拥有的观念和知识”获得了较好的认识和意义的澄清,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不同以往的视角对待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但是,研究同时也暴露出反向的结果:源于研究者对叙事研究使用中方法、技巧维度的缺乏和被研究者自身难以逾越的壁垒——写作,在未来展望中给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知识管理。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9
绪论  9-13
  I 寻找一个理由——源于教学实践的理由  9-10
  II 寻找一种方法——无能为力的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10-11
  III 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11
  IV 研究的设计思路与创新点  11-12
  V 论文的框架  12-13
上篇:理论篇  13-43
  第一章 知识性质的后现代转变  13-18
    1.1 对“知识基本性质”的辨析  13-16
      1.1.1 现代知识的性质  14-15
      1.1.2 后现代知识的性质  15-16
    1.2 认识知识基本性质的意义  16-18
  第二章 教师“隐性知识”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18-29
    2.1 哲学视角的解释:隐性知识的提出  18-21
    2.2 心理学与现象学追问:教师个体知识的关注  21-23
    2.3 相关概念的澄清  23-27
      2.3.1 教师隐性知识与“学科内容知识”  23-25
      2.3.2 教师隐性知识与“教师实践性知识”  25-27
    2.4 教师隐性知识的意义  27-29
  第三章 教师“叙事研究”的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29-43
    3.1 现代现象学的影响: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29-31
    3.2 现代阐释学的影响:视阈的融合  31-32
    3.3 后现代思潮影响:追求规律的“普遍性”还是方法的“有效性”  32-34
    3.4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  34-39
      3.4.1 “质的研究”立场、方法与特点  34-36
      3.4.2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  36-37
      3.4.3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37-39
    3.5 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39-43
      3.5.1 教育叙事研究的立场  39-41
      3.5.2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41-43
下篇:实践篇  43-58
  第四章 教师参与研究的现状  43-47
    4.1 现状之一:对教师的研究  43-44
    4.2 现状之二:教师进行的研究  44-47
  第五章 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研究的技巧  47-58
    5.1 行动之一:确定“反思支架”  47-52
      案例:亲师?信道?  48-52
    5.2 行动之二:大胆运用多种的研究方法  52-58
      案例:由“函数”的概念而引发的思考  54-58
结语  58-62
   I. 研究的结果、不足与展望  58-60
  II. 于我向内的求索  60-62
注释  62-69
参考文献  69-74
致谢  74

相似论文

  1.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研究型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G647
  2. 一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叙事研究,G647.38
  3. 从新知识类型视角反思默顿有组织怀疑主义规范,B089
  4. 网络学习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研究,G434
  5. 高新技术企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隐性知识开发模式及应用研究,F276.44
  6. 长沙师范学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G659.2
  7. 基于SNS开源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TP311.52
  8. 饭店一线员工情感隐性知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F719
  9. 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F224
  10.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应用研究,F272
  11.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吸收研究,F272
  12.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积累研究,F272
  13. 研发团队的非正式组织及其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F270
  14. 新课改下中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研究,G635.1
  15.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创新探析,G719.2
  16. 论家族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维度及其传递优势,G302
  17.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F272
  1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隐性知识共享研究,F270
  19. 利用隐性知识促进通用技术教学的策略研究,G633.93
  2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F224
  21. 基于SNA的组织隐性知识传递网络及其优化策略,F27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教师、班主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