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初中教师课堂教学交往的对象差异研究

作 者: 明萃云
导 师: 董新良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教学交往 言语教学交往 非言语教学交往 差异
分类号: G6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交往完成的。教学交往就是在交往观念指导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它既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课堂教学交往。由于受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教师通常是教学交往的主导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天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的差异,在班级中职务的差异,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的差异,性格的差异以及学业成就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时,不论在言语交往行为上,还是在非言语交往行为上,都不可能给予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以及同等的对待,势必会表现出种种的差异。那么,教师给哪些学生以较多的交往机会,给哪些学生以较少的交往机会,就成了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来获得有关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辅以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M中学的9个班的341名学生和27位教师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初一至初三的每个年级,都随机选取了3个班级,共计9个班级。每班选定一位语文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英语老师,共计27位教师。在选定教师时,尽量兼顾性别等因素。本研究由笔者到学校进行实地随堂观察。在每个班观察两节语文课、两节数学课、两节英语课,即每位老师两节课,共观察了54节课。其中27节课,用于观察教师课堂言语教学交往行为,27节课用于观察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为了使教师的交往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量,便于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一律将所观察的课型限定为新授课。笔者用经过改进的“教师课堂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登记表”和“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登记表”,对教师与学生个体的言语教学交往行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教师教学交往行为的对象进行观察记录。研究显示,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地位、职务、学业成绩倾向和一定的性格倾向,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教师自身原因、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社会选拔制度的制约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形成教师教学交往的对象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期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教育公平等五个方面来寻找解决办法,以期能为差异的缩小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提供一些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引言  10-16
  1.1 研究的缘起  10-11
    1.1.1 课堂教学研究的需要  10
    1.1.2 对教学过程中教育机会均等的思考  10-1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1
    1.2.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1
  1.3 研究综述  11-16
    1.3.1 国外对教学交往的研究  11-13
    1.3.2 国内对教学交往的研究  13-16
2 课堂教学交往概述  16-22
  2.1 本文对教学交往的理解  16
  2.2 课堂教学交往的涵义及其对象差异  16
  2.3 课堂教学交往行为的分类  16-18
    2.3.1 课堂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的分类  17-18
    2.3.2 课堂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的分类  18
  2.4 课堂教学交往的具体行为的操作  18-22
    2.4.1 言语教学交往的具体行为的操作  18-20
    2.4.2 非言语教学交往的具体行为的操作  20-22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22-25
  3.1 研究对象  22
  3.2 研究内容  22-23
  3.3 研究方法  23-24
    3.3.1 文献法  23
    3.3.2 观察法  23
    3.3.3 问卷调查法  23
    3.3.4 访谈法  23-24
  3.4 研究实施  24-25
4 研究分析与结论  25-49
  4.1 研究分析  25-44
    4.1.1 教师教学交往对象的性别差异  25-27
    4.1.2 教师教学交往对象的职务差异  27-30
    4.1.3 教师教学交往对象的地位差异  30-32
    4.1.4 教师教学交往对象的性格差异  32-35
    4.1.5 教师教学交往对象的学业成绩差异  35-44
  4.2 结论  44-49
    4.2.1 教师的教学交往行为带有明显的职务和地位倾向  44-45
    4.2.2 教师的教学交往行为带有明显的学业成绩倾向  45-47
    4.2.3 教师的教学交往行为带有一定的性格倾向  47
    4.2.4 教师的教学交往行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47-49
5 原因分析  49-56
  5.1 教师自身原因  49-52
    5.1.1 传统师生观和教学观的影响  49-50
    5.1.2 教师的期望效应  50-51
    5.1.3 教师的情感因素  51-52
  5.2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52-53
  5.3 制度原因  53-56
    5.3.1 社会选拔制度的制约  53-54
    5.3.2 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  54-56
6 对缩小差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思考和建议  56-62
  6.1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师生双向交往互动  56-57
  6.2 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缩小交往差异  57-58
  6.3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师生和谐交往  58-59
  6.4 实施发展性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60
  6.5 正视个别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60-62
7 结束语  62-63
致谢  63-64
参考文献  64-66
附录A  66-68
附录B  68-69
附录C  69-70
附录D  70-75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3.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4.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5.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6.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7.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9.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10.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1.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3. 棉纤维起始发育优势基因表达谱和三个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S562
  14.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15.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16.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17.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18. 猪链球菌2型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S858.91
  19.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G633.41
  20.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atp9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教学法与教学组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