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元认知、环境和非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研究
作 者: 郑芹
导 师: 周莹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问题提出 元认知 非认知 环境 结构方程模型
分类号: G63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数学教育研究中,问题提出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当前对问题提出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将问题提出仅视为有效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二是将问题提出看作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而且这两方面的研究大多通过实证或实验来研究有关问题提出的现状或策略的有效性。问题提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都不多,实证研究的更少。至于元认知、环境因素、非认知因素等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影响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的研究在笔者阅读的文献中尚未见到。本研究从元认知、环境因素和学生的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来探讨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为因变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路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课堂观察等的方式形成影响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路径假设模型。影响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环境因素、元认知和学生非认知因素。这三个潜在变量的构成假设如下:(1)环境因素由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方式4个维度构成;(2)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3个维度构成;(3)学生非认知因素由学生的问题观念、个性特质和学习方式3个维度构成。在结构模型中假设:(1)非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产生直接影响;(2)元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产生直接影响;(3)环境因素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产生直接影响;(4)非认知通过元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产生间接影响;(5)环境通过元认知或非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在实证方面,主要是调查了洛阳市3所中学的406名九年级学生,得到372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7.0统计软件对潜在变量的成分从基本适配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和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方面进行检验;对由理论建构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数据适配检验。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元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其影响效果属于中效果,接近大效果;非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直接影响较小,其影响效果属于小效果。(2)影响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间接途径有4条:①环境因素→非认知因素→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其间接效果为0.051;②环境因素→元认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其间接效果为0.107;③非认知因素→元认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其间接效果为0.330;④环境因素→非认知因素→元认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其间接效果为0.168。从间接途径和效果可以看出,元认知是一个重要的中介。(3)环境因素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的总效果为0.194;非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总效果为0.429;元认知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的总效果为0.437。都属于中效果的范围,但比较起来,元认知的影响最大。最后由分析结果得出一些理论启示和实践启示。理论启示就是把由文献探讨和调查研究得出的几种影响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整合到一个概念模型中,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实践启示有:以元认知为中心展开数学教学;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要以整合的观点。这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参考。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1章 前言 10-15 1.1 研究背景 10-11 1.1.1 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0 1.1.2 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10 1.1.3 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0-11 1.2 问题的提出 11-13 1.2.1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 11-12 1.2.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1.2.3 有关学生问题提出影响因素研究的缺乏 12-13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1.3.1 研究的目的 13 1.3.2 研究的意义 13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5 1.4.1 研究思路 13-14 1.4.2 研究方法 14 1.4.3 研究结果 14-15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15-24 2.1 相关概念界定 15-18 2.1.1 “数学问题”的涵义 15-16 2.1.2 问题提出和数学问题提出的涵义 16 2.1.3 问题意识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16-18 2.2 有关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18-19 2.2.1 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 18 2.2.2 教育学的主体性教学观理论 18-19 2.3 有关问题提出的研究综述 19-22 2.3.1 将问题提出仅视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的研究 19-20 2.3.2 将问题提出看作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的研究 20 2.3.3 有关问题提出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2 2.4 本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22-24 2.4.1 概述小结 22-23 2.4.2 本研究的主题与方法 23-24 第3章 影响初中生问题提出的模型构建 24-36 3.1 已有研究对模型建构的贡献 24-25 3.2 开放性问卷和个案访谈研究对模型建构的贡献 25-33 3.2.1 研究对象 25-26 3.2.2 研究过程 26 3.2.3 结果分析 26-33 3.3 影响初中生问题提出因素的模型假设 33-36 3.3.1 测量模型假设 33-34 3.3.2 结构模型假设 34 3.3.3 模型假设规定 34 3.3.4 影响初中生问题提出的假设模型图 34-36 第4章 潜在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6-53 4.1 研究对象 36 4.1.1 预测样本和正式样本 36 4.2 各潜在变量成分研究 36-53 4.2.1 元认知量表 37-44 4.2.2 环境因素量表 44-47 4.2.3 学生非认知量表 47-50 4.2.4 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及评价 50-53 第5章 影响初中生问题提出因素的路径分析 53-61 5.1 假设模型的检验 53-56 5.1.1 观测变量的检查 53-54 5.1.2 违犯估计检查 54-55 5.1.3 整体适配度检验 55-56 5.2 假设模型的修正和评价 56-58 5.2.1 模型的修正 56 5.2.2 模型的评价 56-58 5.2.3 模型结果解释 58 5.3 最终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58-61 5.3.1 最终模型总体情况 58-59 5.3.2 对模型数据分析结果的讨论 59-61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65 6.1 研究结论 61 6.2 理论启示 61 6.3 实践启示 61-63 6.3.1 以元认知为中心展开数学教学 61-62 6.3.2 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62-63 6.3.3 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要以整合的观点 63 6.4 未来研究方向 63-65 参考文献 65-68 附录1:开放性问卷 68 附录2:访谈提纲 68-69 附录 3:环境因素量表(初始量表) 69-70 附录 4:元认知量表(初始量表) 70-71 附录 5:学生非认知因素量表(初始量表) 71-72 附录 6:问题提出能力测试题 72-73 附录 7:元认知量表(正式量表) 73 附录 8:环境因素量表(正式量表) 73-74 附录 9:学生非认知因素量表(正式量表) 74-75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75-76 后记 76-77
|
相似论文
-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 新华集团在电站DCS行业营销策略研究,F274
-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 基于SEM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G522.3
-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数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