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探究过程中高中学生解释的演变

作 者: 曾园红
导 师: 赵光平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解释 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他人的解释 证据 演变
分类号: G63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总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对现象进行解释,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解释是把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来自观察、试验或模型的新证据组合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符合逻辑的说明。科学解释必须坚持一定的判别标准,必须遵守证据法则,必须接受质疑和可能的修改。评价解释,并且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是科学探究有别于其它探究形式及其解释的一个特征。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科学解释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精炼对科学的想法,进一步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情境中,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结构不良问题。因此,本研究以解释为主线,以一个运动学结构不良问题为载体,设置在“绕障碍物接力赛跑”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即:三个相同跑道(30m),以不同方式分别在每个跑道上放置三个相同障碍物,跑道①上3个障碍物等距离放置,跑道②上前面放2个后面放1个障碍物,跑道③上3个障碍物都放在起跑不远处,让速度相同的三个队伍(每队6人)在这样三个跑道上进行比赛。要求解释:哪个跑道上的队伍最先跑完全程?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被试自己解释阶段;被试听取他人解释阶段;呈现证据阶段;被试评价自己和他人解释阶段。研究旨在关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后,对于一个运动学结构不良问题,自己如何解释,如何对待他人的解释,如何对待证据,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解释。先对部分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了预访谈。在此基础上,对广西玉林市某示范性高中高二年级的43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探究过程中高中学生解释的动态演变过程。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被试对于问题的预测,答案的正确率虽较高(60.5%),但被试整体的解释水平不高。中上水平解释和高水平解释总共18个,占被试总人数的41.8%,不足被试人数的一半,而中等水平解释和中下水平解释总共25个,占被试总人数的58.2%,超过被试人数的一半。超过三分之一(E类型和F类型解释,共15个)的被试仅凭经验、生理反应等内容来解释复杂的运动学问题。(2)被试整体表示对他人的解释感到满意的占45.3%,不及总人次的一半,而感到不满意和表示中立的达54.7%,被试对他人解释的期望和要求较高;被试对不同的他人解释的满意情况差别很大,仅11.6%的被试对“他人的解释1”(见P16)感到满意,而有67.4%的被试对“他人的解释2”(见P16)感到满意,近乎6倍,可见,不同的他人解释引发了被试对问题不同程度的理解。(3)当被试的解释不同于提供的他人解释时,大多数被试是补充、完善自己的解释,部分被试改变自己原有的解释,少数被试忽视或排斥他人的解释而保持原有解释。(4)被试在听取他人解释时有7人/8次改变了原有的解释,证据呈现过程中有9人/11次改变了原有的解释,共有12人/19次改变解释;解释改变的情况是:多数(8人)是处于中下解释水平的被试改变原有的解释;多数(14次)是将原来错误的改为正确的。(5)被试能够再次用实验证据来支持正确解释的比例较高(72.1%)。(6)多数被试不评价或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解释。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1 问题提出  8-11
  1.1 科学教育、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  8
  1.2 科学探究与解释  8-9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9
  1.4 关键词的界定  9-11
2 研究综述  11-18
  2.1 有关“解释”的综述  11-14
    2.1.1 有关“解释”的论述  11-12
    2.1.2 有关“解释”的研究  12-14
  2.2 有关“结构不良问题”的综述  14-16
    2.2.1 有关“结构不良问题”的论述  14-15
    2.2.2 有关“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  15-16
  2.3 已有研究述评  16
  2.4 相关理论综述  16-18
    2.4.1 情境认知理论  16
    2.4.2 认知弹性理论  16-18
3 研究设计  18-22
  3.1 研究内容  18
  3.2 被试的选取  18
  3.3 研究工具  18-19
  3.4 研究方法和环境  19-20
  3.5 研究程序  20-22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2-47
  4.1 被试自己预测和解释阶段  23-33
    4.1.1 被试的预测  23-24
    4.1.2 被试的解释  24-32
    4.1.3 阐述解释的方法  32
    4.1.4 解释困难的原因分析  32-33
  4.2 被试听取他人解释阶段  33-39
    4.2.1 被试对他人的解释是否满意  33-36
    4.2.2 被试是否因他人的解释而改变原有解释  36-39
  4.3 被试如何对待证据阶段  39-43
    4.3.1 不完整的实验证据改变解释  39-42
    4.3.2 再次用实验证据支持正确的解释  42-43
  4.4 被试评价自己和他人解释阶段  43-44
  4.5 整体分析  44-47
    4.5.1 比较两类解释  44-45
    4.5.2 比较两种改变解释的情况  45-47
5 研究结论  47-48
6 研究反思  48-49
7 参考文献  49-50
8 附录  50-53
9 致谢  53-55

相似论文

  1.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JSP环境下成套订单研究,F273
  2.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基于词义及语义分析的问答技术研究,TP391.1
  5. 双传感器图像联合目标检测及系统实现研究,TP391.41
  6. 军事演习中工兵团工程装备维护保障资源配置研究,E251.2
  7.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8.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9.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10.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1.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12.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13.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研究,G635.1
  14.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15.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6.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7.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8.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19.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公共政策研究,G522.3
  20. 二维波动方程测井约束反演的自适应同伦共轭梯度法,P631.81
  2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中等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