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
作 者: 刘菁
导 师: 刘义伦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工程素质 工科本科生 人才培养
分类号: G6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支撑。然而,中国当今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新型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表现在本科层次工科人才“工程性”与“创新性”缺失等问题,培养大批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科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是高等工程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去面对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其实质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工程教育中的工程素质,就是把握工程意义、集结工程资源、执行工程项目、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总和,其内涵比一般而言的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平衡,还包括工程类大学生在技术性素质与非技术性素质发展中的均衡问题。构建“工程素质冰山模型”和“胜任力应然构成”,把工程素质分为显露和隐藏两个部分,界定工程胜任力为工科学生完成某项工程任务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构成,也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当前我国工科本科生工程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来源于三个层面。高校层面: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资队伍缺乏工程背景、工程伦理和引导教育缺失、工程教育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层面:进校生源质量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社会层面:传统观念影响、经费投入不足、创新氛围不足。需要引入美国“大工程观”的培养理念,通过构建“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导师制”和“高工导师制”相结合,促进多元化产学研合作等有效举措,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渐进式培养方法,鼓励学生做好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改善工程素质持续提升的宏观环境,关注工程人才继续教育问题,建立有助于工程科技人才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有效举措,对提升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9 0.1 问题的提出 9 0.2 工程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9-16 0.2.1 检索方法和检索结果概述 10-11 0.2.2 国内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 11-13 0.2.3 国内外工程教育发展现状 13-16 0.3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6-18 0.3.1 选题意义 16-17 0.3.2 研究方法 17-18 0.4 本章小结 18-19 第1章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 19-27 1.1 工程素质的涵义 19-20 1.2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应然构成 20-23 1.2.1 工程素质冰山模型 20-22 1.2.2 工程胜任力应然结构 22-23 1.3 工科本科生的分类及其应然素质构成 23-26 1.3.1 专业技术型 24 1.3.2 研究导向型 24 1.3.3 创新设计型 24 1.3.4 技术经营型 24-25 1.3.5 生产服务型 25 1.3.6 工程管理型 25 1.3.7 教育培训型 25-26 1.4 本章小结 26-27 第2章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问题及原因分析 27-37 2.1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问题分析 27-29 2.1.1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7-28 2.1.2 缺乏工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8 2.1.3 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28-29 2.1.4 表达沟通交流能力不强 29 2.2 工科本科生工程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9-36 2.2.1 高校层面 30-33 2.2.2 学生层面 33-34 2.2.3 社会层面 34-36 2.3 本章小结 36-37 第3章 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培养策略 37-48 3.1 建立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 37-44 3.1.1 制订科学提升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 38-40 3.1.2 完善课程设置与优化课程结构 40-41 3.1.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41-42 3.1.4 "导师制"与"高工导师制"相结合 42-43 3.1.5 多元化产学研相结合 43-44 3.2 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工程素质 44-46 3.2.1 开放性培养 44-45 3.2.2 系统性培养 45-46 3.2.3 自主性培养 46 3.3 优化工程素质持续提升的宏观环境 46-47 3.3.1 工程师评价体系 46-47 3.3.2 工程继续教育 47 3.4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53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3
|
相似论文
- 盐城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研究,D422.6
- 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析,G647.38
-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研究,G647
- 山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G642.0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42.0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研究,G649.2
-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的研究,G642.0
- 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849.1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研究,G642.4
- 高职高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712.0
- 白城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2
- 儒学视角下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培养研究,F276.5
-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G647.38
- 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4
- 新升本科院校俄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H35
- 海南悦信集团变革时期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276.5
- 高职高专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712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G718.5
- 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90-4
- 产业转型背景下宁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F259.2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