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作 者: 胥福珍
导 师: 左益
学 校: 重庆交通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 创新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影响其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运行、实施及成效大小的工作机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紧密相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化伦理,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命线,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整个系统产生最优效能。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涵、方法及其创新,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保障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本文论述中,力求探索出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原则、规律、特性、功能、创新等,同时提出具有实践价值指导意义的具体对策。本文包括引言和结论在内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本文选题的基本立论;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解读生态文明;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涵义和生态文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新要求;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述了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应遵守的原则、规律以及创新的机制特征和生态功能;阐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提出了从教育工作和管理两个层面创新的具体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12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解读 12-17 1.1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新发展 12-14 1.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12-13 1.1.2 生态文明的构成 13 1.1.3 生态文明的产生 13-14 1.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选择 14-17 1.2.1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14-15 1.2.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15-17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7-23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 17-18 2.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 17 2.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结构 17-18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18-20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 18-19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9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9-20 2.3 生态文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0-23 2.3.1 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 2.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生态意识文明 20-21 2.3.3 提倡大学生以生态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 21 2.3.4 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生态环境 21 2.3.5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生态制度 21-22 2.3.6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22-23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27 3.1 存在的问题 23-24 3.1.1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不足 23 3.1.2 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缺失 23 3.1.3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匮乏 23-24 3.1.4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不完善 24 3.2 原因分析 24-27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概述 27-33 4.1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含义 27 4.2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原则 27-29 4.3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规律 29-30 4.4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新特征 30-31 4.5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生态功能 31-33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33-46 5.1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教育工作层面的创新思考 33-36 5.1.1 因学定教 33-35 5.1.2 自主发展 35-36 5.1.3 组织组建 36 5.2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管理层面的创新思考 36-46 5.2.1 动力机制 37-38 5.2.2 调控机制 38-39 5.2.3 整合机制 39-40 5.2.4 激励机制 40-41 5.2.5 评估机制 41-43 5.2.6 保障机制 43-46 结论 46-47 致谢 47-48 参考文献 48-50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0
|
相似论文
-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