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现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

作 者: 郑超
导 师: 李春梅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现代 后现代 后现代宗教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4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颠峰,随之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缺陷和矛盾,引起了诸多的社会危机。在这种状况下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开始对“现代性”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一度否定人类自启蒙以来的所有文化遗产和发展成就。而在20世纪后期开始,由宗教精神复兴引领而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应当向前回归,挖掘和挽救“现代性”和“前现代性”人类社会文化值得保留的部分,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找到一条中间的道路以求解决“现代性”所产生的问题和危机。在后现代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宗教热,我国也不例外,各大宗教信教人数逐年递增,甚至在高校校园中也出现了不少在校大学生皈依宗教的现象。围绕着我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理论界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将此问题放置于后现代宗教复兴的大背景中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过,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后现代背景概述。启蒙以来产生的“现代性”是一个宗教对社会与人的控制与影响的衰弱,同时对人的世俗生活的发掘与肯定的过程,现代性还是一个确立人的“理性”统治地位的过程。而“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神化了的人类“主体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批判基础之上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发现。通过对后现代背景的分析为后现代宗教复兴的研究进行铺垫。第二,后现代宗教的复兴。后现代宗教的复兴主要是指一种宗教精神的复兴。后现代宗教提出寻找一条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试图解决“现代性”缺陷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先锋。第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分析后现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和原因。后现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呈上升趋势的根本原因,即“现代性”的“理性”基础具有缺陷,导致了“理性”危机;“现代性”所带来的信仰危机,包括信仰缺失和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弱化;其他原因,包括家庭、传统因素和个体人际交往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第四,本文研究得出的启示和对策。启示有两点,一是要以正确科学的态度对待后现代宗教的复兴。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核心是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信念和价值信仰的统一关系。此外,提出三点对策: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三是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后现代背景下宗教信仰对我国大学生影响力的增强,为防止其占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笔者认为应当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集理性信念和价值信仰与一身的特点表明了,它不但能克服“现代性”缺陷所带来的问题,而且比宗教信仰更具有现实可行的优势。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5
ABSTRACT  5-10
0. 导论  10-17
  0.1 课题来源  10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0.3 相关文献综述  10-14
  0.4 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  14-15
  0.5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5
  0.6 创新点  15-16
  0.7 可能遇到的困难  16-17
1. 后现代背景概述  17-23
  1.1 现代与后现代  17-19
  1.2 后现代背景的特征  19-23
2. 后现代背景下宗教的复兴  23-29
  2.1 宗教的发展历程  23-25
  2.2 后现代背景下宗教的新特征及其走向  25-29
3. 后现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分析  29-43
  3.1 我国宗教复兴的后现代背景  29-31
  3.2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31-35
  3.3 后现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35-43
    3.3.1 “理性”的危机  35-37
    3.3.2 信仰的危机  37-40
    3.3.3 其他原因  40-43
4. 启示与对策  43-59
  4.1 启示  43-49
    4.1.1 正确对待后现代宗教的复兴  43-44
    4.1.2 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44-49
  4.2 对策  49-59
    4.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50-54
    4.2.2 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54-57
    4.2.3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7-59
5. 总结  59-61
参考文献  61-65
后记  65-67
致谢  67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3.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4. 型染纹样的研究及应用设计,TS193
  5.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6.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7.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8.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9.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3.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5. 长沙现代大学区位变化研究,G649.2
  16.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17. 论家具中的折叠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TS664.01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9.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20.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21.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