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师教育改革——“顶岗支教实习”模式

作 者: 任丽婵
导 师: 武海顺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模式 顶岗支教实习 换岗教师培训 教师教育
分类号: G6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54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城乡教师素质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作为为国家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理应适应形势变化,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最根本的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职能上。“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已经在全国部分师范院校开始实践并产生预期效果。这项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范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院校积极开展培训农村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研究立足于山西师范大学“顶岗支教实习与换岗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现状,旨在建构一种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的、有特色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等。行文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在收集和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抽象概括,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模式即新型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由此看来,这个模式应该属于一种“实践—解释型”的模式。该模式客观上表现为一个模式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宏观运行图、中观层面的“顶岗支教实习”模式阶段运行图以及微观层面的两个子模式。这两个子模式分别是“顶岗支教实习”子模式(包括运行机制图和流程图)和“换岗教师培训”子模式(包括运行机制图和流程图)。其次,对于实践层面的两个子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详尽地阐述,目的是为了解释模型本身的操作内涵。这也正体现了“实践—解释型”模式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我们解决的是该模式在实践中是否可行的问题。通过访谈、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等,初步论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模式本身形成一种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的双赢合作,既提高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促进了基础教育一线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创新,因为之前仅有对于“顶岗支教实习”的零星研究,多表现为实践总结层次。而本研究趋向于理论模式的建构,努力为实践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二是指模式本身的创新之处。实际上,模式体现的创新思想随处可见。但是,最突出的一点是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引言  13-14
第一章 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14-31
  第一节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及农村教育现状  14-17
    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14-15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5-17
  第二节 我国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17-27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17-22
    二、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22-27
  第三节 我国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现状  27-31
    一、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界定  27
    二、建国以来,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发展的历史阶段  27-28
    三、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28-30
    四、改革传统教育实习现状的思考  30-31
第二章 “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建构  31-65
  第一节 我国顶岗支教实习的发展现状  31-37
    一、我国顶岗支教实习的发展阶段  31-33
    二、顶岗支教实习的理论依据  33-36
    三、我国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相关保障机制  36-37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37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37-41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37-41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41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41-43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1-42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2-43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43-48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43-46
    二、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46-48
  第五节“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建构  48-58
    一、“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宏观运行机制  48-50
    二、“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阶段运行机制  50-51
    三、“顶岗支教实习”子模式  51-55
    四、“换岗教师培训”子模式  55-58
  第六节“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研究  58-65
    一、“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突出的特点  58-60
    二、“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凸显的理念  60-62
    三、“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保障机制  62-65
第三章 “顶岗支教实习”子模式的具体实施  65-137
  第一节 顶岗支教实习的岗前集中培训阶段  66-82
    一、培训前确定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的学生名单  66-68
    二、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岗前集中培训活动  68-81
    三、总结岗前培训工作并进行实习总动员活动  81-82
  第二节 顶岗支教实习生的教育实习阶段  82-134
    一、实习目标  82-86
    二、实习内容和形式  86-128
    三、实习管理  128-134
  第三节 顶岗支教实习生返校后的总结交流阶段  134-137
    一、对支教实习生的考核、评价工作的开展  135-136
    二、支教实习的表彰、总结工作  136
    三、支教实习的后续工作安排  136-137
第四章 “换岗教师培训”子模式的具体实施  137-157
  第一节 换岗教师的报到工作阶段  138-139
    一、确定换岗教师的人数及相关信息  138-139
    二、换岗教师的报到工作  139
  第二节 换岗教师的培训工作阶段  139-156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40-146
     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46-154
    三、换岗教师培训的管理  154-156
  第三节 换岗教师培训的考核、总结工作阶段  156-157
    一、换岗教师培训的考核  156
    二、换岗教师培训工作的总结  156-157
第五章 “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运行效果  157-214
  第一节 一种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双赢的合作模式  157-178
    一、对高师院校的实际效果  157-167
    二、对支教县市的实际效果  167-178
  第二节 对于基础教育一线产生的巨大影响  178-198
    一、对支教学校的实际效果  178-186
    二、对换岗教师的实际效果  186-195
    三、对支教学校学生产生的实际效果  195-198
  第三节 实习生实现了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198-208
    一、促进支教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99-200
    二、促使支教实习生变得“成熟”  200-202
    三、增强了支教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奉献精神  202
    四、经过实践锤炼的教育理念在支教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202-203
    五、提高了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03-205
    六、提高了支教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  205-206
    七、增强了支教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就业能力  206
    八、便于支教实习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206-207
    九、锻炼和培养了支教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07-208
    十、支教学生的就业率为 100%,毕业后他们能够直接胜任工作  208
  第四节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8-214
    一、转变观念,服务新农村建设  209-210
    二、为农村地区输送高实用人才  210-211
    三、培训农村在职教师  211-212
    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212
    五、调整科研方向,促进新农村建设  212-213
    六、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213-214
第六章 模式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214-215
后记  215-216
参考文献  216-220
附录  220-269

相似论文

  1.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2.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3.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4. 万科模式的居住小区设计研究,TU984.12
  5.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6.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7.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8.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9.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10.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11. 海量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查询处理研究,TP311.13
  12.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13.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14.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5.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16.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7.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18.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19. 文章难易度与主题熟悉度对英语学习者听力影响的个案研究,G633.41
  20.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21.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