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 者: 丁自勉
导 师: 冯锋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
关键词: 体育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学习模式
分类号: G71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在参照全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安徽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安徽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历史经验,提炼出存在的问题与主要矛盾,最终构建了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安徽省及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的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初建阶段、严重破坏阶段、恢复阶段、奠定基础阶段、建立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多元化趋势,迫切需要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2)目前,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沿袭以前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思维惯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依旧突出,体育职业教育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经费来源单一,教学硬件设施简陋,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3)对安徽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科教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院校基地化、基地院校化,“一条龙”的运动员输送体系,灵活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方式,健全的训练制度建设,研训结合的训练方式;4)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体育高职院校要加大省级运动队院校化的进程,从而形成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校、体育高职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即省体工队)和国家队四级竞技体育人才结构模式。加强体育高职院校与教育部门的密切合作,实施“体教结合”,形成体育高职院校、全日制普通院校和社会共建竞技体育人才的格局。体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在上述结构的支撑下,主要以“科教训一体化”为运行模式。同时,以体为本,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行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行,在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管监督、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改革、实训环节的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体育实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办学主体应给予同等位置。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1章 绪论 9-14 1.1 前言 9-10 1.2 选题依据 10-12 1.2.1 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0 1.2.2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0-11 1.2.3 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 1.2.4 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12 1.2.5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需要,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2 1.3 研究方法 12-14 1.3.1 文献资料法 12-13 1.3.2 问卷调查法 13 1.3.3 专家访谈法 13 1.3.4 数理统计法 13 1.3.5 会议座谈 13 1.3.6 逻辑分析法 13-14 第2章 当前国内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14-28 2.1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沿革 14-17 2.1.1 第一阶段1954 年-1965 年,初建阶段 14-15 2.1.2 1966 年-1971 年,严重破坏阶段 15 2.1.3 1972 年-1978 年,恢复发展阶段 15-16 2.1.4 1979 年-2000 年,奠定基础阶段 16 2.1.5 2001 至今,建立并发展阶段 16-17 2.2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17-18 2.2.1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分析 17-18 2.2.2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8 2.3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8-28 2.3.1 沿袭以前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思维惯性 19-20 2.3.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依旧突出 20-21 2.3.3 体育职业教育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 21-22 2.3.4 经费来源单一,教学硬件设施简陋 22-23 2.3.5 专业设置不合理 23-25 2.3.6 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25 2.3.7 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 25-26 2.3.8 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6-28 第3章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人才培养的现状 28-44 3.1 安徽体院基本情况 28-33 3.1.1 安徽体院的历史回顾 28 3.1.2 安徽体院的办学定位 28 3.1.3 安徽体院的机构设置 28-29 3.1.4 安徽体院的人才培养类型 29-30 3.1.5 安徽体院的专业设置 30-32 3.1.6 安徽体院的办学规模 32 3.1.7 安徽体院的师资队伍 32-33 3.2 安徽体院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3-44 3.2.1 明确的办学方向 33-34 3.2.2 “科教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34 3.2.3 院校基地化、基地院校化 34-35 3.2.4 “一条龙”的运动员输送体系 35 3.2.5 灵活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方式 35-36 3.2.6 健全的训练制度建设 36-37 3.2.7 研训结合的训练方式 37 3.2.8 以体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教育体系 37-44 第4章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4-64 4.1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44-45 4.1.1 模式 44 4.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44-45 4.2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5-64 4.2.1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45-49 4.2.2 体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9-53 4.2.3 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3-64 第5章 研究结论 64-65 参考文献 65-67 致谢 67
|
相似论文
- 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51.1
- 盐城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研究,D422.6
- 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析,G647.38
-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研究,G647
- 山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G642.0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42.0
-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的研究,G642.0
- 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849.1
- 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7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研究,G642.4
- 高职高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712.0
- 白城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2
- 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运用研究,G434
- 儒学视角下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培养研究,F276.5
-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G647.38
- 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4
- 新升本科院校俄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H35
- 海南悦信集团变革时期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276.5
- 高职高专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712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G718.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 > 学校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