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时期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
作 者: 胡娟
导 师: 苏祖勤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高校 社会服务 农民工培训 模型建构
分类号: G7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8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形成了一个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庞大的新型弱势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一种社会流动现象,叫做“民工潮”。80年代以后把这些流动人口称为“民工”,后来逐渐称为“农民工”。这是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歧视性的特殊称谓。如今,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与城市的其他劳动者不同,他们是一个非正式、非固定、收入低廉、无城市户口、无城市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多数还要返回农村的人群。他们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也没有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除少数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大多数农民工都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人格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我国的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提高农民工素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研究解决好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都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为培训主体,但是这些培训机构模式单一,培训质量一直很难提高。近几年,一些农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加入到培训农民工的行列中来,并逐渐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一支补充力量。然而,这些培训学校大多限于职业类院校,很多普通综合类高校还没有参与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基于高校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应当说,所有高校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培训农民工这种“社会服务”真正惠及给广大农民工群体,使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得到真正提升。本文的写作是按照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目标和意义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对“高校”、“农民工”、“农民工培训”三个概念做了相关界定,并对“人力资本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校责任理论”和“高校服务理论”等与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为论文的模型建构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考察了我国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历史发展,主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创办“校役夜班”、南开大学等与宴阳初合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发起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情况,总结了农民工培训的历史经验,为现代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提供经验借鉴;第四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模型进行建构。这个模型是以农民工为培训对象,以政府、高校、企业为培训组织者,以资金多元、内容多项、形式多样、管理多层四个方面共同实施的开放循环式培训系统。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导言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2 一、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4 (一) 研究目标 13 (二) 研究意义 13-14 二、文献综述 14-20 (一) 国内研究动态 14-16 (二) 国外研究动态 16-20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20-21 (一) 基本思路 20 (二) 主要研究方法 20-21 四、创新与不足 21-22 第二章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2-27 一、相关概念阐释 22 (一) 高校 22 (二) 农民工 22 (三) 农民工培训 22 二、理论依据分析 22-27 (一) 人力资本理论 23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4 (三) 高校社会责任理论 24-25 (四) 高校社会服务理论 25-27 第三章 我国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27-39 一、历史回顾 27-30 (一)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创办“校役夜班”(1918 年) 27-28 (二) 南开大学等与宴阳初合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1936 年) 28 (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发起创办“工农速成中学”(1950 年) 28-30 二、现状分析 30-36 (一) 新时期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背景 30-31 (二)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基本体系 31-33 (三)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实例分析 33-36 三、存在的问题 36-39 (一)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意识不强 37 (二)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面不广 37-38 (三)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深度不够 38-39 第四章 我国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模型建构 39-46 一、培训的原则与目标 39 (一) 基本原则 39 (二) 培训目标 39 二、培训模型建构 39-42 (一) 资金多元 40-41 (二) 内容多项 41 (三) 形式多样 41-42 (四) 管理多层 42 三、相关配套措施 42-46 (一) 师资问题 42-43 (二) 培训主体的积极性问题 43-44 (三) 农民工培训后的转移问题 44 (四)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44-45 (五) 培训中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协调问题 45-46 结论与建议 46-48 注释 48-52 参考文献 52-55 致谢 55-56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6
|
相似论文
-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 基于DEA的某高校教育投资效益评价研究,G647.5
- 泉州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G648.7
-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G807.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成人教育、业余教育 > 职工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