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技巧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作 者: 张珊珊
导 师: 夏申吾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技巧运动 发展现状 对策
分类号: G81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技巧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竞技项目。建国以来,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增添了无数荣耀。据统计,在1980-2002年期间,我国技巧运动员参加了18次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共获奖牌317枚,其中金牌124枚,银牌97枚,铜牌96枚,并两次在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团体冠军。然而,自从第八届全运会不设技巧比赛开始,我国技巧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导致我国技巧的专业运动队、业余后备队伍严重萎缩,后继乏人,参赛单位和人数继续减少,技术水平持续下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旨在找出现阶段我国技巧运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改善对策,为推动我国技巧运动的重新崛起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其他非奥运项目在现行体育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一、我国技巧运动的参赛人数明显减少,后备人才匮乏,国际比赛排名持续下滑,大多数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对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现状表示不太满意。二、现存的7支省市技巧队伍均由体育局独立办队,经费短缺,并高度依赖体育局行政拨款;由于技巧是非奥运项目、就业难及待遇差等原因,我国技巧专业运动队及业余后备队伍严重萎缩。三、我国技巧运动员的来源途径主要是选材培养和下一级输送;目前的三级训练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技巧运动的现状;与全国性技巧比赛相比,地区性比赛次数少,形式单一。四、教练员的性别比例及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但年龄及学历结构需进一步改善;教练员的进修学习得不到保障;半数以上的教练员身兼他职;教练员“以难制胜”的训练指导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但应继续加强对运动员艺术性的培养。五、国际级技巧裁判员比例太少,且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裁判员的学历以本科为主,来源主要是少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裁判员的学习机会较少,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六、运动员选择技巧的动机主要是喜欢和为国争光;大多数运动员没有转项意愿;上大学和自主创业是运动员退役后的主要意愿选择。七、我国技巧运动员能保持系统的专业训练,但技术质量、艺术性和难度的时间分配比例不太合理;运动员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参赛机会太少,尤其是国际参赛机会;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较短。八、制约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奥运战略”等政策导向、“举国体制”等现行体制、竞技运动的权利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缺少国际交流等。最后,本文根据对我国技巧运动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政策导向,加强国家对技巧等优势非奥运项目的政策扶持。摒弃现有的不合理的体育政策,制定与出台相应的改革政策,切实担负起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二、加大优势非奥运项目体制改革力度,促进技巧运动的市场化进程。遵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真正变办为管,努力推进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发展,以重点布局促进队伍稳定。依托社会发展,培育市场买方主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三、体育要体现自身的文化属性。体育管理部门要改专权制度为文化制度,逐渐形成新的模式,重新定位技巧运动等优势非奥运项目的发展目标,不单作为竞技体育项目,更要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来传承和发展。四、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成立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技巧运动基地。尝试体教结合的道路,以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加强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业务水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优秀国际技巧裁判员。五、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采取“主动走出去”与“积极请进来”同步进行的策略,加强与其他技巧强国的信息沟通与技术交流。同时,尽可能增加教练员参加各种国际培训班及运动员参加各种国际比赛的机会。另外,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对信息的科学处理,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及时调节训练方法。
|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1 前言 12-19 1.1 选题依据 12 1.2 文献综述 12-19 1.2.1 技巧运动的发展历史 13-14 1.2.1.1 国际技巧运动发展的历史 13 1.2.1.2 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的历史 13-14 1.2.2 技巧运动的发展现状 14-15 1.2.2.1 世界技巧运动的发展现状 14 1.2.2.2 我国技巧运动的发展现状 14-15 1.2.3 技巧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分析 15-16 1.2.4 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现状 16-19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9-21 2.1 研究对象及调查对象 19 2.2 研究方法 19-21 2.2.1 文献资料法 19 2.2.2 比较法 19 2.2.3 问卷调查法 19-20 2.2.3.1 问卷的设计 19 2.2.3.2 问卷的效度 19-20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20 2.2.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 2.2.4 数理统计法 20 2.2.5 逻辑分析法 20-2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45 3.1 中国技巧运动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 21-22 3.1.1 中国技巧运动的发展概况 21 3.1.2 世界技巧运动的发展概况 21-22 3.2 中国技巧队伍基本情况 22-25 3.3 中国技巧运动的现行体制 25-27 3.3.1 运动员的选材 25-26 3.3.2 三级训练体制 26-27 3.3.3 竞赛体制 27 3.4 中国技巧运动从业人员的现状 27-38 3.4.1 教练员、裁判员对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现状的态度 27-29 3.4.2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9-32 3.4.2.1 教练员的年龄、性别 29-30 3.4.2.2 技巧教练员的学历、职称结构 30 3.4.2.3 教练员的任职情况 30-31 3.4.2.4 教练员的进修情况 31 3.4.2.5 教练员的训练指导思想 31-32 3.4.3 裁判员的基本情况 32-34 3.4.3.1 裁判员的裁判级别与执法年限情况 32 3.4.3.2 现有国际裁判员的基本情况 32-33 3.4.3.3 裁判员的学历情况 33 3.4.3.4 裁判员的来源及职业 33-34 3.4.3.5 最新国际比赛规则的学习情况 34 3.4.4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34-38 3.4.4.1 运动员选择技巧运动的动机 34-35 3.4.4.2 运动员的转项意愿及退役后的意愿 35 3.4.4.3 运动员训练内容及每周训练课次情况 35-36 3.4.4.4 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情况 36 3.4.4.5 运动员对最新国际评分规则的掌握情况 36-37 3.4.4.6 影响运动员训练的因素 37 3.4.4.7 运动员每年的参赛次数 37 3.4.4.8 运动员参加过的比赛类别 37-38 3.4.4.9 运动员取得过的比赛成绩 38 3.5 对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现状的思考 38-45 3.5.1 制约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38-42 3.5.1.1 政策导向对中国技巧运动的影响 39 3.5.1.2 体制对中国技巧运动的影响 39-40 3.5.1.3 文化因素对中国技巧运动的影响 40-41 3.5.1.4 人力资源对中国技巧运动的影响 41 3.5.1.5 国际交流对中国技巧运动的影响 41-42 3.5.2 改善我国技巧运动发展现状的策略思考 42-45 3.5.2.1 明确政策导向,加强国家对技巧等优势非奥运项目的政策扶持 42 3.5.2.2 加大优势非奥运项目体制改革力度,促进技巧运动的市场化进程 42-43 3.5.2.3 体育要体现自身的文化属性 43-44 3.5.2.4 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44 3.5.2.5 加强国际交流,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44-45 4 结论与建议 45-46 4.1 结论 45 4.2 建议 45-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2 附件一 52-54 附件二 54-56 附件三 56-58 附件四 58
|
相似论文
-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 > 中国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