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寻红星
导 师: 郭玉成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民族传统体育学
关键词: 散打 急性低氧暴露 模拟高度 负荷强度
分类号: G8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通过预实验和相关文献资料,界定出定量负荷的强度。在界定出定量负荷的前提下,使运动员在低氧环境中不同模拟高度下进行定量负荷测试,得出不同模拟高度下运动员的血乳酸、心率、主观感觉等级、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模拟高度对定量负荷的影响,界定低氧环境下运动员动用的能量代谢系统,探索散打运动低氧训练课模拟适宜高度和强度问题,为散打运动进行低氧周期训练打下基础。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的同时,主要采用实验测试法。具体方法将8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模拟高度0m、1500m、2300m、3000m下分别进行跑台和功率自行车测试,其中跑台的递增负荷依次为8km/h、10km/h、12km/h、14km/h;功率自行车的递增负荷依次为100W、150W、200W、250W。主要思路是,每个测试日完成一种器械测试方式,一周安排两次测试并完成一个高度,4周完成全部的测试程序。要求在安静、恢复5’、以及上述设定的递增负荷点上测出血乳酸、心率、主观感觉等级、血氧饱和度值。利用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不同高度下对定量负荷的影响,分析利用功率自行车和跑台在低氧测试时的差异。得出主要结论是:散打运动员进行低氧训练时,应该根据训练目的,选择运动器械,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时,建议使用跑台,发展散打运动员糖酵解能力时以功率自行车为佳;进行低氧训练的高度选择在1500m-2300m之间为宜。2300m与3000m相比较,强度指标反映差异不显著。3000m高度时运动员指标反映个体差异性比较大,训练设定的强度不易控制,相比之下2300m高度要优于3000m高度;本实验中,利用功率自行车设定的递增负荷数据依次为100W、150W、200W、250W,利用跑台设定的递增负荷数据为8km/h、10km/h、12km/h、14km/h,在0m、1500m、2300m、3000m通过上述递增负荷刺激带来的数据变化,可以为教练员在散打低氧中选择训练强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低氧训练对散打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可以用血乳酸和心率评定专项训练课的强度。利用主观感觉等级量表可以使强度评定形成双向交流,增加可信度。血氧饱和度评定可以使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建议散打运动员进行低氧训练时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未经过较低高度训练直接进行较高高度训练。在低氧训练强度指标监控时,应该加强恢复指标的监控,这样使低氧训练更有系统性,提高散打低氧训练的成功率;建议使用主观体力感觉(RPE)量表,使强度刺激变化成一种双向交流的信息,在实际的训练中可以更为合理的安排负荷并得到及时反馈。血氧饱和度是散打低氧训练中重要的监控指标。为了避免低氧训练对运动员造成过度刺激,对于血氧饱和度地监控应该贯穿于训练中。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前言 8-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8-1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8 2.1 研究对象 16 2.2 研究方法 16-18 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18-36 3.1 急性低氧暴露时高度设定以及运动器械的选择 18 3.2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氧暴露时血乳酸测试结果与分析 18-23 3.2.1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跑台为运动方式血乳酸测试结果 18-19 3.2.2 不同海拔高度以功率自行车为运动方式血乳酸测试结果 19-21 3.2.3 分析与讨论 21-23 3.3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氧暴露时心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23-27 3.3.1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跑台为运动方式心率测试结果 23 3.3.2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功率自行车为运动方式心率测试结果 23-25 3.3.3 分析与讨论 25-27 3.4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氧暴露时主观体力感觉等级(PRE)测试结果与分析 27-30 3.4.1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跑台为运动方式RPE 测试结果 27 3.4.2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功率自行车为运动方式RPE 测试结果 27-29 3.4.3 分析与讨论 29-30 3.5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氧暴露时血氧饱和度(SpO_2%)结果与分析 30-34 3.5.1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跑台为运动方式血氧饱和度(SpO_2%)测试结果 30-31 3.5.2 不同模拟海拔高度以功率自行车运动方式血氧饱和度(SpO_2%6)测试结果 31-33 3.5.3 分析与讨论 33-34 3.6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氧暴露时指标的综合评定 34-36 4 结论与建议 36-37 4.1 结论 36 4.2 建议 36-37 5 致谢 37-38 6 参考文献 38-40 主观感觉量表 40-41
|
相似论文
- 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障碍研究,G852
- 江西省高校武术散打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52.4
- 中药金匮肾气丸对散打运动员冬季体能与免疫的影响,R285
- 女子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G852.4
- “四维度”注意力训练对提高散打与跆拳道注意能力的有效性研究,G886.9
- 中外优秀散打运动员主动进攻技术运用特征对比研究,G852.4
- “高住高训低练”对散手运动员体重及体成分的影响,G852.4
- 散打竞技化研究,G852.4
- 河北省散打教练员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G852.4
- 对散打运动员吴松录制胜因素的研究,G852.4
-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现状与致因研究,G804.53
- 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前专项耐力评定手段与训练方法研究,G852.4
- 中国九套成人广播体操动作结构对比及发展趋势研究,G831.1
- 江苏省散打后备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52.4
- 武术散打比赛抱缠现象研究,G852.4
- 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判结果公开显示的可行性研究,G852.4
- 长春市武术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G852.4
- 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现状的研究,G852-4
-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52.4
-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G852.4
- 武术散打课教学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G85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武术攻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