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化同源: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比较研究

作 者: 舒献忠
导 师: 王岗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文化同源 武术 书法 比较
分类号: G8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武术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二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享誉寰宇,更是被尊为“国粹”、“奇葩”。与整个传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现代的多元化的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实证方法、逻辑评价方法、共时历史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以中国武术与书法为研究对象,展开对武术与书法的历史性、武术与书法的思想精神、武术与书法的相似性的比较研究。通过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武术与书法的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武术与书法从写实的生存需要到实用主义的淡化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写意的历程展现着二者历史进程的一致性。然而,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存在,武术与书法在历史进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国武术比书法艺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包容力,它可以整合一切资源来服务于武术套路,并且所有的套路多而不滥,各具特色。通过对武术与书法思想精神层面“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克己修身”等方面的探究,我们发现:武术与书法呈现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精髓“人”的文化。这种最深层意识的心理积淀,决定人们的学识修养,民族的性格气质,还有历史内涵的绵延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因而,武术与书法不但被看作精神品质的投射,而且被看作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体现。通过对“武术与书法在表现形式上的互通性”、“武术与书法在艺术构思上的相通性”、“武术与书法在内在神韵的相通性”三个方面的论述,武术及书法艺术在意象的世界里,书法和武术又一次融为一体了。文武之间本没有鸿沟,它们是相息相通,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彼此融会完全可以相互激导和促进技艺的感悟和提高。首先,作为“中华文化思想最凝练的意象物化形态”的书法艺术与武术既有着形的暗示与联系,也有着神的契合与沟通。其次,在武术与书法的形式与内涵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无数书法家和武术家的心血倾注,而且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最后,在书法的章法和武术的套路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由点线变化和身体运动所产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或如行云流水,或如电闪雷鸣,或如龙蛇惊骇,或如江河奔腾……蕴含着难以言表的美。他们之间的沟通除了以上几方面之外,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沟通不是具体的沟通,也不是简单的个别词句的近似,而是一种意象沟通。通过意象思维,我们就会发现武术与书法是那样的贴近;通过意象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在意象的王国里,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联系起来了,就会感到一切事物都在作书,都在练武,所有的事物也都是“武”,都是“书”,那是一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惬意,是一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境。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1 引言  9-18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8
    1.2.1 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的研究  10-13
    1.2.2 关于武术与中国古代艺术的比较研究  13-15
    1.2.3 关于武术与书法的比较研究  15-18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8-20
  2.1 研究对象  18
  2.2 研究方法  18-20
    2.2.1 文献资料法  18
    2.2.2 历史实证方法  18-19
    2.2.3 逻辑评价方法  19
    2.2.4 共时历史方法  19
    2.2.5 社会学研究方法  19-2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0-35
  3.1 中国武术与书法的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  20-22
    3.1.1 武术与书法各自发展历程的阐述  20-22
    3.1.2 对武术与书法历史进程的综合思考  22
  3.2 武术与书法的思想精神比较研究  22-29
    3.2.1 “天人合一”思想是武术与书法共同的哲学指导思想  23-24
    3.2.2 辩证思维成就了武术与书法独特的思维认识  24-25
    3.2.3 “中庸和谐”思想是武术与书法呈现多元发展的文化动力  25-27
    3.2.4 “克己修身”思想是武者与书者共同的情感追求  27-29
    3.2.5 对武术与书法体现出思想精神一致性的思考  29
  3.3 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的互通性  29-35
    3.3.1 武术与书法在表现形式上的互通性  29-31
    3.3.2 武术与书法在艺术构思上的相通性  31-33
    3.3.3 武术与书法在内在神韵的相通性  33-35
4 结论  35-37
5 参考文献  37-41
6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1-42
7 致谢  42

相似论文

  1.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边缘化现象研究,J292.27
  2.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3.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4.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5.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6.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7.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6
  8.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G852-4
  9. 武术娱乐价值研究,G852
  10. 南少林武术与近代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关系研究,G852
  11. 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G852
  12.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13. 穗港中文报纸新闻标题语言比较研究,G213
  14.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15.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16. 寄主种类和人工饲养对斑痣悬茧蜂的寄生选择和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17.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8.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19.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20. 中英“统计与概率”领域初中课程内容标准比较与思考,G633.6
  21.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中“不等式”的对比研究,G633.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