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手段优化组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试验研究
作 者: 马利刚
导 师: 王乃虎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框架教学 教学方法 练习方式 教学器材 太极拳教学
分类号: G852.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国体育事业逐渐从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转型。大学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为使每一位学生能掌握几项健身运动技术,大学期间的体育课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拳现已成为大多数高校体育课教学项目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大学生们年轻好动的特性与需要体松心静,动作缓慢的太极拳动作形成反差。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滞后,使得导致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降低,之所以选修只是为了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学分要求。往往是临考加班练,考后脑中空,对整套太极拳动作忘的一干二净。因此,如何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太极拳的教学,应该是我们探讨的话题,也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现行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进行教学,经过教学来选择最佳的优化组合,为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L4(23)正交设计方法来安排教学手段的组合,共A(教学方法),B(练习方式)和C(教学器材)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包括两个水平,A因素水平1为普通教学,水平2为框架教学;B因素水平1为个人自练,教师指导,水平2为小组练习,教师指导,每小组6~8人;C因素水平1是辅助多媒体结合无动作口令的背景音乐进行练习。水平2是多媒体结合有动作口令的背景音乐进行练习。然后,随机选取四个试验班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组合的试验教学。试验前对四个试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素质进行调查测试,严格按照教学安排进行教学。一个学期教学后,对个班的太极拳学习情况进行双盲测试,并对试验教学后学生的练习兴趣进行调查。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班的教学成绩。结果:1同教学前相比,各试验班教学后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程度变化有共同的特征,即对练习太极拳兴趣浓厚的比重较试验前增大,兴趣一般的比重降低,但是没有兴趣的比重则出现了两级分化,有的比重增加,有的降低。2直观分析的结果是,试验四班的成绩最高,即A2+B2+C1组合,然后依次是A2+B1+C2和A1+B2+C2,A1+B1+C1教学组合效果最差。计算结果是各因素权重值分别为:A因素52.4%,B因素34.1%,C因素13.5%。从权重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因素中教学方法最重要,练习方式次之,教学媒体再次之。但计算分析与直观分析比较结果A、B两因素吻合,在C因素的水平上不一致。3同试验一班相比,试验二班的成绩和试验四班的成绩均极显著的高于试验一班的成绩(P<0.01);同试验二班相比,试验三班的成绩显著低于试验二班的成绩(P<0.05);同试验三班相比,试验四班的成绩极显著的高于试验三班的成绩(P<0.01)。可见不同试验教学组合后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结论:1框架教学在太极拳教学中的成果应用是对太极拳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提高学生记忆套路的效率,促进教学进程的进展。2小组练习能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运用思维、语言、形体等手段,强化运动技能。3辅助多媒体和有动作口令的背景音乐进行太极拳教学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4本研究的教学结果是,教学组合A2+B2+C1成绩最好,然后依次是A2+B1+C2和A1+B2+C2 ,A1+B1+C1教学组合成绩最差。由于三个教学因素的权重值不同,最佳的教学组合应该是A2+B2+C2教学组合。但考虑到教学课时有限,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整体组合相对最优,同时又能按时完成教材内容的组合进行教学。
|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1 文献综述 11-18 1.1 框架教学的含义及应用 11-12 1.2 情境教学的含义及应用 12-13 1.3 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8 1.3.1 教学组织研究 14-15 1.3.2 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 15-18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8-21 2.1 研究对象 18 2.2 研究方法 18-21 2.2.1 文献资料法 18 2.2.2 正交试验设计 18-19 2.2.3 测量法 19 2.2.4 问卷调查法 19-20 2.2.5 数理统计法 20-21 3 研究结果 21-27 3.1 试验教学前试验对象的基础情况调查(表4,表5) 21-22 3.1.1 各试验班学生太极拳基础调查(见表4) 21 3.1.2 各试验班教学前练习太极拳的兴趣调查(见表5,表6) 21-22 3.1.3 试验对象基本素质测试(见表7) 22 3.2 教学试验前后各试验班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差异(见表8,图1-图4) 22-25 3.3 各试验班太极拳教学的效果差异(见表9) 25-27 3.3.1 直观分析 25 3.3.2 计算分析 25-26 3.3.3 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0) 26-27 4 分析与讨论 27-32 4.1 框架教学有效运用 27-28 4.2 小组练习的积极作用 28-29 4.3 多媒体教学和音乐背景的合理应用 29-30 4.4 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效组合 30-32 结论与建议 32-34 1 结论 32 2 建议 32-34 参考文献 34-36 附录 36-38 致谢 38-39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清单 39
|
相似论文
-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研究,G633.96
-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G633.3
- 体校生语文分层教学研究,G633.3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H195
- 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H195
-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H319
-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G633.7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624.1
- 三维定向投篮教学的实验研究,G841
-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G633.91
- 二胡业余教学探析,J632.21
- 河北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方法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G841-4
-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研究,H195
- 从怎样教彝族文化看文化教学,H195
- 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分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G633.67
- 长春市普通高校公体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 论厦大口译模式对贵州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指导性作用,H319
- 初级中学朝鲜语文语法教育现状研究,G633.49
-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G633.51
- 微格教学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831.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拳术 > 太极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