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作 者: 张艳花
导 师: 冯晓丽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关键词: 我国 中小学 体育课程改革
分类号: G807.0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新中国自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近六十年,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之际,系统回顾和探讨新中国以来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我国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8年近60年的时间,以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容特点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对近六十年来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做出展望。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建国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经历了七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从建国初期至1957年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的教育进行改造并全面引进苏联体育课程改革的体系;1958年到1965年,我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进行独立探索,小有发展;1966年至1976年,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终因“文革”而停滞不前;1977年至1985年,体育课程改革各种观点出现,进行重新探索;1986年至1992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体育课程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体育课程改革大步前进;我国体育课程理论发展是一个从概念到体系逐渐由引进为主过渡到综合、独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课程理论的过程。在不断学习苏联体育课程理论中,坚持全面性、健康性、实用性的根本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体育课程理论具有相对完善的结构体系。现在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是以苏联体育课程理论体系为基础,综合了国内外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朝向独立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苏联体育课程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理论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期,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社会政治形势,我国选择了前苏联的治国模式,全盘接纳了苏联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在建国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在随后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苏联的体育课程理论改革体系也一直影响着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在内容体系上已经较为丰富,但一定程度上对过去和现存的观点缺少客观的评价。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对外来理论体系和课程改革观念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在一定范围内给实践带来一定的盲目和混乱;本论文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提供的历史资料以及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希望能为今后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1 导言 9-15 1.1 选题依据 9-10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1.2.1 研究目的 10-11 1.2.2 研究意义 11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2 1.3.1 研究对象 11 1.3.2 研究方法 11-12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5 1.4.1 课程 12 1.4.2 体育课程 12-13 1.4.3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13-15 2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评述 15-19 2.1 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理论方面的研究 15-17 2.2 对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面的研究 17-19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42 3.1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阶段划分说明 19-21 3.2 第一阶段:1949 年-1957 年 21-25 3.2.1 社会背景 21-22 3.2.2 体育教育的指导方针 22-23 3.2.3 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23-24 3.2.6 建国初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24-25 3.3 第二阶段:1958 年-1965 年 25-27 3.3.1 社会背景 25-26 3.3.2 体育教学与课程的主题 26-27 3.3.3 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7 3.4 第三阶段1966 年-1976 年 27-28 3.4.1 社会背景 27 3.4.2 体育课程在困境中曲折发展 27-28 3.5 第四阶段1977 年-1985 年 28-30 3.5.1 社会背景 28-29 3.5.2 体育教材的修订 29 3.5.3 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29-30 3.6 第五阶段1986 年-1992 年 30-32 3.6.1 社会背景 30-31 3.6.2 国外的改革动向 31 3.6.3 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31-32 3.6.4 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32 3.7 第六阶段1992 年-1999 年 32-34 3.7.1 社会背景 32-33 3.7.2 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33-34 3.7.3 体育课程的特点 34 3.8 第七阶段2000 年至今 34-38 3.8.1 社会背景 34-35 3.8.2 国外体育课程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35 3.8.3 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35-36 3.8.4 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36 3.8.5 专家对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评述 36-38 3.9 课程改革的历史总结和今后走向 38-42 3.9.1 课程改革的历史总结 38-40 3.9.2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40 3.9.3 目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0-42 4 结论 42-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8 附录 48
|
相似论文
-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 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G636
-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623.2
-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G637.2
- 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调查研究,G639.2
-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G635.1
-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 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G259.29
- 构建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的实践研究,G441
- 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影响及促进研究,G633.951
- 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32.3
- 中小学教师教学权和学生评教权的冲突与协调,G632.4
- 中小学和少年宫的合作研究,G244
-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G635.1
- 苏北中小学校长培训状况研究,G637.12
- 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G639.2
- 我国地方政府工商行政部门绩效评价研究,F203.9
-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76.6
-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925.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理论与方法 > 体育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