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中的师徒传承模式研究

作 者: 袁志良
导 师: 陈照斌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师徒传承 择徒样态 改革思路
分类号: G8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择徒拜师是我国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模式,从古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一直被衍传着。相比当今的武术教育方式,历史悠久的师徒传承模式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显的优势。研究师徒传承模式,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理性甄别对处于发展困境的传统武术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绪言从当今传统武术遭遇的发展瓶颈及其被边缘化的原因着笔,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就研究背景与状况进行了介绍,概述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掌握、分析师徒传承模式的基本环节,对比、总结师传模式的利弊因素及其独特优势,阐述师传模式的发展路向及在当今社会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作用。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与访谈专家,文章获得了关于师徒传承模式的择徒样态、师徒确认、传承样态等基本情况,应用历史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得出以下观点:师父择徒首先考察的是徒弟的道德素质,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伦理思想;师徒确认程式集中呈现出“尊师拜祖”的传统文化;择徒类型的划分体现出传统的家族文化思想;传承内容的多样性;训练方法由“练着不练套”向“着套结合”方向改进;训练过程的渐进性与训练任务的明确性;传承场所的隐秘性;独特的训练时段与训练理念的共通性。在师徒传承过程中师徒地位、职责及要求各有不同。师父在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着培养武德、传技授艺、秉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也对师父自身的道德素养、技艺水平、教授方法、及维护师门荣誉提出了严格要求。徒弟作为晚辈,没有太多的理由去选择,一句“尊师命”便限制了徒弟的权利;习练阶段,持之以恒地勤苦训练是徒弟最主要的任务。同时文章还阐述了武艺传承过程中蕴涵的缄默知识,提出当代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和重构这种缄默知识,提高武术教学效果。随着当今环境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传统师传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文章对传统师传模式提出了改革建议:剔除师徒传承中的封建陋习;建立适应时代的新型拜师仪式;改变择徒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内外平等;改变“普通弟子”与“入室弟子”的观念,在技艺传承中一视同仁;在技艺传授时提倡“武德为荣”、“武艺为上”的理念;突破拜师收徒观念,打破“门户之见”。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及新时期师徒传承模式的当代价值,文章最后回归到传统武术的发展,探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结合现状,改革自身,迎合社会;开创传承模式的多样性;增加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增设武术传承师徒班,促进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开展传统武术对抗赛,促使比赛职业化。时至今日,作为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发扬的主要传承方式,传统师传模式不仅没有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衰亡,而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合理性证实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容纳了现代社会中的有益元素。现代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武术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言  10-18
  1.1 选题依据  10-12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1.3 文献综述  12-18
    1.3.1 关于传统武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2-13
    1.3.2 关于师徒制研究  13
    1.3.3 关于缄默知识研究  13-14
    1.3.4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14-18
      1.3.4.1 传统武术的界定  14-15
      1.3.4.2 竞技武术的界定  15-16
      1.3.4.3 健身武术的界定  16
      1.3.4.4 军事武术的界定  16
      1.3.4.5 师徒传承模式的界定  16-18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8-20
  2.1 研究对象  18
  2.2 研究方法  18-20
    2.2.1 文献资料法  18
    2.2.2 专家访谈法  18-19
    2.2.3 历史研究法  19
    2.2.4 内容分析法  19-20
3 师徒传承模式的内涵评析  20-31
  3.1 师徒传承中的择徒样态评析  20-24
    3.1.1 择徒过程的道德决定论  20-22
    3.1.2 体现家族文化的择徒类型  22-23
    3.1.3 浓缩传统文化的师徒确认程式  23-24
  3.2 师徒传承中的传承样态评析  24-31
    3.2.1 传承内容的多样性  24-26
    3.2.2 训练方法由“练着不练套”向“着套结合”方向改进  26
    3.2.3 训练理念的共通性  26-27
    3.2.4 训练过程的渐进性与训练任务的明确性  27-28
    3.2.5 独特的训练时段  28-29
      3.2.5.1 训练时段的阴阳观  28
      3.2.5.2 夜间练拳对提高人体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的作用  28-29
    3.2.6 传承场所的隐秘性  29-31
4 师徒传承模式的特征分析  31-36
  4.1 传承模式中的师徒角色  31-33
    4.1.1 师父的地位、责任与要求  31-32
    4.1.2 徒弟的地位、责任与要求  32-33
  4.2 缄默知识在师徒传承中的作用  33-36
    4.2.1 缄默知识的内涵  33-34
    4.2.2 传承中蕴涵的缄默知识现象  34
    4.2.3 缄默知识在师徒传承中的作用  34-36
      4.2.3.1 促进拳种特色的传承  34-35
      4.2.3.2 阻碍拳种风格多样化发展  35-36
5 师徒传承模式发展路向的构建  36-43
  5.1 师徒传承模式发展路向的影响因素  36-40
    5.1.1 师徒传承模式的积极因素  36-38
    5.1.2 师徒传承模式的消极因素  38-40
  5.2 师徒传承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40-41
    5.2.1 师徒传承模式的改革原因  40
    5.2.2 师徒传承模式改革必要性  40-41
  5.3 师徒传承模式的发展路向  41-43
    5.3.1 改变择徒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内外平等  41
    5.3.2 改变“普通弟子”与“入室弟子”的观念,在技艺传承中一视同仁  41
    5.3.3 剔除师徒传承中的封建陋习,建立适应时代的新型拜师仪式  41-42
    5.3.4 在技艺传授时提倡“武德为荣”、“武艺为上”的理念  42
    5.3.5 突破拜师收徒观念,打破“门户之见”  42-43
6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思路的探讨  43-46
  6.1 结合现状,改革自身,迎合社会  43
  6.2 开创传承模式的多样性  43-44
  6.3 增加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增设武术传承师徒班,促进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发展  44
  6.4 开展传统武术对抗赛,促使比赛职业化  44-46
7 结论与建议  46-48
  7.1 结论  46
  7.2 建议  46-48
8 结束语  48-50
参考文献  50-53
附录1  53-54
附录2  54-56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56-57
后记  57-58

相似论文

  1. 短棍在中学开展的社会价值研究,G852
  2. 信息网络对体育院校传统武术发展影响的研究,G85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4. 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研究,D630
  5. 燕青拳源流考,G852
  6.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926.2
  7.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631.42
  8. 我国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制度及改革思路初探,D630
  9.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J2-4
  10. 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探究,J20-4
  11. 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趋势研究,G852
  12. 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G852
  13. 论如何构建我国量刑程序,D925.2
  14. 我国不动产税的改革思路与税制设计初探,F812.42
  15.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G852
  16. 人学视野中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G852
  17.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研究,F812.43
  18. 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G852
  19. 试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G852
  20. 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F299.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 > 中国武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