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课改背景下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 者: 庞志伟
导 师: 谢翔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关键词: 菏泽城镇中学 新课标 体育隐性课程 现状调查 开发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体育隐性课程是当前有关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1]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体育隐性课程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关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比较少,在注重体育显性课程教学的同时,忽略了隐性课程对情意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使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高尚思想品质的目标较难实现。因此,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培养体系下,注重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发挥其在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学生个性的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则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明确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倡导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体育人文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意发展,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本文作者在菏泽市区选取了18所城镇中学(中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 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上的居民点,都是城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现场观察法、座谈法等,对新课改背景下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和课堂要素(包括生成性因素)等几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菏泽市区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不足,对影响师生体育教学的各个隐性要素进行效果分析,认为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中,学校体育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这个宗旨下,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现状总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要素整体状况不佳,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缺乏,并对体育场地绿化重视不够,普遍存在体育器材种类不全的问题,已有的器材数量也不平衡;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的调查满意程度比较低,对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相对不够重视,多数中学还未形成本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新课标背景下对课堂隐性要素重视不够: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不够,太拘泥于教材。不注重学生创造性培养,使学生独立性、创造性意识不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体育的多重隐性作用,寓各育与体育之中。在遵循课程开发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开发建议,以促进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认知水平;体育器材设施建设要有针对性,与学生现阶段身体素质相适应。在配置体育设施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锻炼的体育器械,都能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热爱体育运动;器材设施开发要因地制宜,多样化。经济状况较差的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利用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各校不同的环境开发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营造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出台硬性的体育规章制度,并形成一定的学校体育规划文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考核体系;体育课堂的开放性决定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生成资源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生成。其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独立生成的问题和设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人际关系的特殊性,改善自身的指导作风,使学生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爱和信任,互相合作,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重视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共同构建一个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前言  10-15
  1.1 选题依据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5
    1.2.1 隐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  11-12
      1.2.1.1 隐性课程的概念  11-12
      1.2.1.2 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12
    1.2.2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  12-13
      1.2.2.1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区别  13
      1.2.2.2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联系  13
    1.2.3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3-15
      1.2.3.1 体育隐性课程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13-14
      1.2.3.2 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  14-1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6
  2.1 研究对象  15
  2.2 研究方法  15-16
    2.2.1 文献资料法  15
    2.2.2 问卷调查法  15-16
    2.2.3 专家访谈法  16
    2.2.4 观察法  16
    2.2.5 数理统计法  16
3 研究结果与与分析  16-33
  3.1 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标与体育隐性课程的认知现状及分析  16-19
  3.2 新课改背景下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各要素的现状及分析  19-32
    3.2.1 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现状及分析  19-22
    3.2.2 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现状及分析  22-26
      3.2.2.1 非制度文化相关因素  22-23
      3.2.2.2 制度文化相关要素  23-24
      3.2.2.3 教师个人修养的相关因素  24-26
    3.2.3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生成要素现状及分析  26-32
      3.2.3.1 生成性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27-28
        (1) 生成性在体育新课标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27
        (2) 生成性是体育课堂教学产生的必然  27-28
      3.2.3.2 体育课堂教学生成相关隐性因素的现状及分析  28-32
        (1) 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  28-30
        (2) 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隐性课程因素  30-32
  3.3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各要素影响师生体育体育参与积极性调查  32-33
    3.3.1 物质文化要素影响师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调查  32
    3.3.2 精神文化要素影响师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调查  32-33
    3.3.3 课堂隐性要素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调查  33
4 结论与建议  33-42
  4.1 结论  33-35
    (1) 总体上,体育隐性课程现状有一定改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33-34
    (2) 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要素整体状况不佳  34
    (3) 菏泽市城镇中学对体育隐性课程精神文化要素实施的重视程度较低  34
    (4) 教师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发展影响较大  34
    (5) 课堂隐性因素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4-35
    (6) 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5
  4.2 开发与建议  35-42
    4.2.1 体育隐性课程设计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35-36
      (1) 健康第一原则  35
      (2) 开放性原则  35
      (3) 整体性原则  35
      (4) 求真、求美统一原则  35-36
      (5) 适应性原则  36
      (6) 针对性原则  36
      (7) 因校制宜原则  36
    4.2.2 菏泽市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建议  36-42
      4.2.2.1 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要素开发建议  36-38
        (1) 体育器材设施开发要有针对性,与学生身体素质相适应  36-37
        (2) 体育器材设施多样化以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  37
        (3) 根据学校经济情况,因地制宜,适当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37
        (4) 加强体育场地的周边环境绿化和体育场地合理布局  37-38
      4.2.2.2 体育隐性课程精神文化要素的开发建议  38-39
        (1) 营造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尤其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  38
        (2) 出台硬性的体育规章制度,并形成一定的学校体育规划文件  38
        (3) 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考核体系  38-39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39
      4.2.2.3 体育课堂隐性要素的开发建议  39-40
        (1) 构建和谐体育课堂,注重课堂生成要素  39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  39-40
        (3)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造性教学  40
        (4) 树立良好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有耐心,一视同仁  40
      4.2.2.4 重视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  40-42
注释  42-43
参考文献  43-45
附录一  45-49
附录二  49-52
附录三  52-5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53-54
致谢  54-55

相似论文

  1.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U463.4
  2.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3.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4.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5.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6. 广州市九佛第二中学跆拳道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86.9
  7. 珠三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TU528
  8.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9.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开发与收益分配研究,G812.0
  10. 抗菌型多功能聚酰胺纤维的性能及应用研究,TQ342.1
  11. 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研究,S157.1
  12.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3. 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TP393.092
  14. 铁皮石斛叶绿体微卫星的开发应用及其种间通用性研究,S567.239
  15.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16.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G633.34
  18.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G712.3
  19. 福建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格局研究,G895
  20. 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Q948
  21. 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砂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