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作 者: 刘玉
导 师: 于文谦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区域竞技体育 中观层面 项目布局 协调发展
分类号: G8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辽宁省作为竞技体育大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国属首列。由于近年来经济实力、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明显不足,造成了竞技体育优势项目萎缩,出现了夺金项目分布面窄、退役安置体系不完善、后备人才匮乏、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辽宁竞技体育发展前景充满了变数。因此,为了促进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复兴,为了继续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努力,本研究旨在从中观层面的视角入手,采用战略研究的特性,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个案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考察与调研等手段,依据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矛盾和原因,对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分析。宏观上,本研究尝试提出把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区位理论结合,冲破区域内部条块界限,综合考虑各级各类体育项目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辽宁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在国内属首创;微观上,本研究试图提出“稳固优势项目,积极挖掘潜优势项目”的改革途径,提出“突出一个拳头,确保若干重点,形成几个项目群”的发展思路,把省内各地区资源与省内竞技体育现状相互调整与结合,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对已有项目进行研究,对新兴项目加大扶持;另外,通过促进全民的参与,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促进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十运会后竞技体育局势变动;辽宁竞技体育成绩分析;十运会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十运会对大众体育的影响;辽宁省区域资源及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各理论与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融合的必要性;辽宁省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现状概述;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位理论,探寻辽宁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实现辽宁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宏观思考。论文主要结论:十运会后辽宁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下降;辽宁省市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失衡;辽宁体育新老交替环节断层;人才流失严重;资金缺乏,科研落后;项目布局缺乏完整性;经济方面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奥运会后短期目标实现与区域体育整体发展。论文针对性建议: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体育政策调整;“省运体制”要坚持,更要完善;政府加大全省各市之间的宏观调控;稳固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品牌城市,实现品牌城市“多特色”方向发展;避免内部发展失衡,实行“联合培养”;竞教结合,可持续发展;加固群众体育这一“基石”。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前言 9-14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瞻前创新性见解和看法 10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 1.4 相关研究综述 10-11 1.5 相关理论与辽宁竞技体育关联性研究 11-14 1.5.1 区位理论 11-13 1.5.2 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解释 13-14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5 2.1 研究对象 14 2.2 研究方法 14-15 2.2.1 文献资料调研 14 2.2.2 问卷调查法 14-15 2.2.3 专家访谈法 15 2.2.4 个案分析法 15 2.2.5 数理统计法 15 2.2.6 逻辑分析法 15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5-27 3.1 十运会后辽宁省竞技体育局势分析 15-17 3.1.1 国内大环境下的实力比较 15-16 3.1.2 省内小环境下的因素分析 16-17 3.2 影响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及人文因素概述 17-19 3.2.1 地理特征 17-18 3.2.2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8-19 3.3 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9-23 3.3.1 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19-20 3.3.2 辽宁部分地区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个案研究(以丹东、抚顺为例) 20-22 3.3.3 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有待完善 22-23 3.4 辽宁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可行性探索 23-27 3.4.1 结合区位理论,探寻辽宁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 23-24 3.4.2 结合同质区域划分法,促进辽宁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24-25 3.4.3 借助北京奥运会良机,促进辽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 25 3.4.4 紧抓大众体育之基础 25-26 3.4.5 坚持学校体育之精髓 26 3.4.6 协调奥运会后短期目标实现与区域竞技体育整体发展 26-27 4 结论与建议 27-31 4.1 结论 27-28 4.1.1 十运会后辽宁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下降 27 4.1.2 辽宁省市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均衡 27 4.1.3 各地区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失衡 27 4.1.4 北京奥运会有所回升,但新老交替衔接不够好 27 4.1.5 人才流失现象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 27-28 4.1.6 科研逐渐进步,但较为缓慢 28 4.1.7 项目布局缺乏完整性 28 4.1.8 经济方面过度依赖政府投入 28 4.1.9 奥运会后短期目标实现与区域体育整体发展相矛盾 28 4.2 建议 28-31 4.2.1 竞技体育政策要不断调整 28 4.2.2 “举省体制”要坚持,更要完善 28 4.2.3 潜优势项目要挖掘 28-29 4.2.4 打造品牌城市,实现品牌城市“多特色”方向发展 29 4.2.5 避免内部发展失衡,实行“联合培养” 29 4.2.6 竞教结合,可持续发展 29-30 4.2.7 加固群众体育这一“基石” 30-31 参考文献 31-33 致谢 33-34 附件1:《辽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教练员问卷 34-36 附件2:《辽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群众体育部分问卷 36-38 附件3:《辽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体育局领导问卷 38-40 附件4:《辽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运动员问卷 40-42 附件5: 专家访谈记录 42-43
|
相似论文
-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目标定位探析,G522.3
- 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中国的经验,F224
- 区域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F127
- 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G719.2
- 辽宁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F752.8;F224
-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F301
- 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重点布局研究,G812.13
- 促进我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F812.0
- 西部大开发十年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F127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创新研究,F205
- 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F121.3
- 新疆巴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预测与调控,X321
- 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X321
- 矿区资源与经济协调性研究,F426.1
- 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协调发展研究,TU984.191
- 综合运输通道系统协调发展优化研究,U11
-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研究,D922.5
- 福建省农村教育发展研究,G7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 > 中国 > 地方体育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