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毛泽东农民观研究
作 者: 彭辉艳
导 师: 袁辉初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民观 当代价值
分类号: A8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下中国,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无疑不仅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对农民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把农民问题提高到革命成败和发展兴衰的战略高度,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据此提出了许多重要而又富有创见性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农民观。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农民思想,在实践上实现了经典作家农民思想的中国化。因此,对毛泽东有关农民的观点和论断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的剖析,并从中总结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认识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现实针对性。为此,全文分四个部分对毛泽东农民观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阐述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这是其逻辑前提和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农民问题的见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及时贤在农民问题上的观点,构成了毛泽东农民观的理论来源。家庭熏陶和幼年农家生活的体验以及田野调查和农民运动的考察,为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提供现实材料。第二部分根据思维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互动关系,大致将毛泽东农民观的生成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接触农民问题的蕴育时期、提出农民问题的萌芽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形成时期、拓展农民问题的成熟时期、深化农民问题的发展时期。从而实现毛泽东农民观逻辑与历史的还原。第三部分概括和论述了毛泽东农民观的基本内容,从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的农民观是由农民主体论、农民动力论、农民教育论和农民利益论为核心内容构成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农民观的当代价值,认为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入手,改善农民的生活;要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2 选题意义 9-10 文献综述 10-12 第1章 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 12-19 1.1 理论来源 12-16 1.1.1 经典作家的农民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2-14 1.1.2 传统农耕文化的民本思想提供思想资源 14-15 1.1.3 共产党早期农民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借鉴 15-16 1.2 现实基础 16-19 1.2.1 家庭的熏陶和幼年的经历提供了直观材料 16-17 1.2.2 田野调查和农民运动的考察提供了现实材料 17-19 第2章 毛泽东农民观的生成过程 19-27 2.1 农民观的蕴育时期:接触农民问题 19-20 2.2 农民观的萌芽时期:提出农民问题 20-22 2.3 农民观的形成:解决农民问题 22-23 2.4 农民观的成熟时期,拓展农民问题 23-25 2.5 农民观的发展时期:深化农民问题 25-27 第3章 毛泽东农民观的基本内容 27-46 3.1 农民主体论: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 27-30 3.1.1 农民主体地位的表现因历史任务的不同而不同 27-29 3.1.2 农民主体思想形成的依据 29-30 3.2 农民动力论:农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 30-34 3.2.1 高扬农民变革社会实际的革命性 31 3.2.2 对阶级的立体分析,为毛泽东农民动力论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客观依据 31-32 3.2.3 毛泽东农民动力论的具体实践 32-34 3.3 农民教育论:教育是增强农民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34-38 3.3.1 对农民教育、改造重要性的认知 34-36 3.3.2 农民教育、改造的特点 36-38 3.4 农民利益论:要给老百姓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38-46 3.4.1 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农民利益的核心问题 40-42 3.4.2 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工作的首位 42-43 3.4.3 减轻农民的负担,涵养民力 43-44 3.4.4 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改善农民的生活 44-45 3.4.5 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45-46 第4章 毛泽东农民观的当代启示 46-53 4.1 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46-47 4.2 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47-48 4.3 必须注重改善农民生活 48-50 4.4 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0-53 参考文献 53-56 致谢 56-57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57
|
相似论文
-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F091.93
- 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军关系的早期探索,D231
- 多元化:学生评价的当代转向,G423
- 杨之华早期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442.9
-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化翻译研究,I046
- 孙中山、毛泽东宪政思想比较研究,D693.0;A841.6
- 毛泽东矛盾观与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之比较研究,B565.59
- 毛泽东集体主义价值观探析,A841.6
-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K266
- 美术作品中的毛泽东形象研究,J205
-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I046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刑法思想研究,D909.2;D924
- 传统和合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研究,D6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